第15章 傅斯年与胡适
在北京大学期间,影响傅斯年从传统国学向新文化阵营转向的直接导师是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彊,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 ,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风格精练、叙述简练而又充满深度,代表作有《说演话》、《朝花夕拾》等。
笔者在《民国风云人物》中写胡适,才更加知道胡适有多伟大,至少是现在的中国,在做学问上应该说无人能与之比肩,在人品上更是高高在上。
他死后,他的一个朋友说:“没有人不说胡适好,不是我偏袒他,你能不爱春天吗?你能不被春风陶醉吗?”
对比胡适,有些人会显得那么的无知,那么的无耻,那么的龌龊。
傅斯年与胡适的交往,开始于本书第一章的故事。后来,傅斯年便总去听胡适的课。
有一天,胡适讲中国古代哲学时,讲到了一个典籍,胡适谈了自己对这个典籍的理解。傅斯年听了后,不住地摇头。,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写了个纸条,传给了正在讲课的胡适。
胡适看了纸条后,很客气地问,纸条是那位同学写的。
好汉做事好汉当,傅斯年马上站起身来。
“这位同学,能讲一下您对这个典籍的理解吗?”这时候,胡适还不认识傅斯年,他倒是注意了,近来这个大胖子同学常来听自己的课,能看出听课很认真。在心里,胡适对这个胖子同学是很有好感的。
于是傅斯年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末了,还不忘为这位自己很有好感的年轻老师,挽回些面子。说据他所知,有很多人也是和老师一样的理解,自己也是一家之言。
胡适是何等精明之一,他当然知道这位同学的善意,但是,胸怀若谷的他马上当着众同学同学认错,并真诚的对傅斯年表示了感谢。
这反而使傅斯年对胡适更加敬佩。
从此,胡适也对这位博学的学生引起了注意。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他初进北大教学,加倍用功,因为发现学生中有的学问比他好,这就是指傅斯年、顾颉刚等人。
不过这时候的胡适,肯定不知道傅斯年曾经暗中为自己保过驾,因为,后来,胡适在文章中写道:“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班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傅斯年素有求精求博的学风,他听胡适等新学者讲课,阅读《新青年》杂志后,思想受到震动,与胡适关系日趋密切。他和罗家伦等人起初旁听胡适的课,后来又经常于课后去胡适家请教问题。当时胡适仅二十六岁,家眷又不在北京,为人和气,没有架子,和青年学生共同语言甚多。起初,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客客气气的请教受益”,时间一长,相互熟悉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胡适的家便成为这批青年“讨论争辩肆言无忌的地方”。
1891年12月17日出生的胡适,和1896年3月26日出生的傅斯年,仅年长4岁余。作为老师的胡适,对傅斯年不仅非常赞赏,而且呵护又加;傅斯年对胡适也异常敬佩,而且与其肝胆相照,两人亦师亦友,情同手足,终生不弃。
顾颉刚曾回忆说:“傅斯年本是‘中国文学系’的学生,黄侃教授的高足,而黄侃则是北大里有力的守旧派,一向为了《新青年》派提倡白话文而引起他的痛骂的,料想不到我竟把傅斯年引进了胡适的路子上去,后来竟办起《新潮》来,成为《新青年》的得力助手。”
除受胡适影响以外,通过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关于思想解放,批判传统学风,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也给傅斯年以积极深刻的影响。同时,傅斯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启发下,开始从传统国学的樊笼中挣脱,还得益于阅读西方书籍。
北大预科重视外语,傅斯年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外语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开始阅读外文原版书,从中汲取新知识。
罗家伦在记述他们如饥似渴阅读外文书时的情况说:我们在办《新潮》以前和办《新潮》的时候,有一件共同的嗜好,就是看外国书。因为第一次大战时外汇非常便宜,所以我们每人每月都向日本丸善株式会社买几本新书,而丸善又非常内行,知道我们的味口,于是凡是新到了这类书,常常用“代金引便”(即向邮局付款提书)的办法寄来,弄到我们几个手上零用钱都被他吸光了,有时眼见要看的书到了而无钱去取,只得唉声叹气。我们常是交换书看,因此增加了许多共同的兴趣和见解。
从傅斯年当时写的文章来看,他读了许多西方的名著,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及其关于社会革命的学说等。他开始用西方学说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社会。
从国学大师的高足一跃而成为文学革命的斗士,正如他的同学所评论的:
“孟真有徘徊歧路的资格,可是有革命性,有近代头脑的孟真,决不徘徊歧路,竟一跃而投身文学革命的阵营了。以后文学革命的旗帜,因得孟真而大张。”
当然,这中间也曾闹过一个笑话。
黄侃在北大任教时,慕其名,从其学者甚多,黄门弟子被人称为“黄门侍郎”。傅斯年在结识胡适之前,曾为“黄门侍郎”中的健将之一。
陈独秀在《新青年》编辑部对胡适和其他同仁说:“这‘黄门侍郎’傅斯年,可不是细作么?我们不能接纳他,不能理他!”
胡适反对说:“凡用人,即使有疑,也不用怀疑,何况孟真这种人!”
“五四”以后,不怀好意的人在社会上散布“‘新潮社’社员傅斯年、罗家伦被‘安福俱乐部’收买”的传闻,还说每月领取多少薪金。这“安福俱乐部”是皖系军阀争权夺利的一个派别集团。
谣言传出后,对傅斯年十分不利,傅斯年、罗家伦也因此沮丧。胡适见此,写了《他也配》的文章发表。他用一生中罕见的语言辟谣:“‘安福部’是个什么东西?他也配收买得动这两个高洁的青年!”
胡适还撰文提高傅斯年在知识界的影响,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的多。”
傅斯年投身文学革命阵营,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和组织才能,他开始撰写文学革命的文章,起初多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来又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以《新潮》为阵地,撰写了大量关于文学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文章。《新潮》与《新青年》相呼应,成为文学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6778/411741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彊,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 ,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风格精练、叙述简练而又充满深度,代表作有《说演话》、《朝花夕拾》等。
笔者在《民国风云人物》中写胡适,才更加知道胡适有多伟大,至少是现在的中国,在做学问上应该说无人能与之比肩,在人品上更是高高在上。
他死后,他的一个朋友说:“没有人不说胡适好,不是我偏袒他,你能不爱春天吗?你能不被春风陶醉吗?”
对比胡适,有些人会显得那么的无知,那么的无耻,那么的龌龊。
傅斯年与胡适的交往,开始于本书第一章的故事。后来,傅斯年便总去听胡适的课。
有一天,胡适讲中国古代哲学时,讲到了一个典籍,胡适谈了自己对这个典籍的理解。傅斯年听了后,不住地摇头。,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写了个纸条,传给了正在讲课的胡适。
胡适看了纸条后,很客气地问,纸条是那位同学写的。
好汉做事好汉当,傅斯年马上站起身来。
“这位同学,能讲一下您对这个典籍的理解吗?”这时候,胡适还不认识傅斯年,他倒是注意了,近来这个大胖子同学常来听自己的课,能看出听课很认真。在心里,胡适对这个胖子同学是很有好感的。
于是傅斯年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末了,还不忘为这位自己很有好感的年轻老师,挽回些面子。说据他所知,有很多人也是和老师一样的理解,自己也是一家之言。
胡适是何等精明之一,他当然知道这位同学的善意,但是,胸怀若谷的他马上当着众同学同学认错,并真诚的对傅斯年表示了感谢。
这反而使傅斯年对胡适更加敬佩。
从此,胡适也对这位博学的学生引起了注意。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他初进北大教学,加倍用功,因为发现学生中有的学问比他好,这就是指傅斯年、顾颉刚等人。
不过这时候的胡适,肯定不知道傅斯年曾经暗中为自己保过驾,因为,后来,胡适在文章中写道:“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班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傅斯年素有求精求博的学风,他听胡适等新学者讲课,阅读《新青年》杂志后,思想受到震动,与胡适关系日趋密切。他和罗家伦等人起初旁听胡适的课,后来又经常于课后去胡适家请教问题。当时胡适仅二十六岁,家眷又不在北京,为人和气,没有架子,和青年学生共同语言甚多。起初,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客客气气的请教受益”,时间一长,相互熟悉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胡适的家便成为这批青年“讨论争辩肆言无忌的地方”。
1891年12月17日出生的胡适,和1896年3月26日出生的傅斯年,仅年长4岁余。作为老师的胡适,对傅斯年不仅非常赞赏,而且呵护又加;傅斯年对胡适也异常敬佩,而且与其肝胆相照,两人亦师亦友,情同手足,终生不弃。
顾颉刚曾回忆说:“傅斯年本是‘中国文学系’的学生,黄侃教授的高足,而黄侃则是北大里有力的守旧派,一向为了《新青年》派提倡白话文而引起他的痛骂的,料想不到我竟把傅斯年引进了胡适的路子上去,后来竟办起《新潮》来,成为《新青年》的得力助手。”
除受胡适影响以外,通过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关于思想解放,批判传统学风,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也给傅斯年以积极深刻的影响。同时,傅斯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启发下,开始从传统国学的樊笼中挣脱,还得益于阅读西方书籍。
北大预科重视外语,傅斯年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外语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开始阅读外文原版书,从中汲取新知识。
罗家伦在记述他们如饥似渴阅读外文书时的情况说:我们在办《新潮》以前和办《新潮》的时候,有一件共同的嗜好,就是看外国书。因为第一次大战时外汇非常便宜,所以我们每人每月都向日本丸善株式会社买几本新书,而丸善又非常内行,知道我们的味口,于是凡是新到了这类书,常常用“代金引便”(即向邮局付款提书)的办法寄来,弄到我们几个手上零用钱都被他吸光了,有时眼见要看的书到了而无钱去取,只得唉声叹气。我们常是交换书看,因此增加了许多共同的兴趣和见解。
从傅斯年当时写的文章来看,他读了许多西方的名著,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及其关于社会革命的学说等。他开始用西方学说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社会。
从国学大师的高足一跃而成为文学革命的斗士,正如他的同学所评论的:
“孟真有徘徊歧路的资格,可是有革命性,有近代头脑的孟真,决不徘徊歧路,竟一跃而投身文学革命的阵营了。以后文学革命的旗帜,因得孟真而大张。”
当然,这中间也曾闹过一个笑话。
黄侃在北大任教时,慕其名,从其学者甚多,黄门弟子被人称为“黄门侍郎”。傅斯年在结识胡适之前,曾为“黄门侍郎”中的健将之一。
陈独秀在《新青年》编辑部对胡适和其他同仁说:“这‘黄门侍郎’傅斯年,可不是细作么?我们不能接纳他,不能理他!”
胡适反对说:“凡用人,即使有疑,也不用怀疑,何况孟真这种人!”
“五四”以后,不怀好意的人在社会上散布“‘新潮社’社员傅斯年、罗家伦被‘安福俱乐部’收买”的传闻,还说每月领取多少薪金。这“安福俱乐部”是皖系军阀争权夺利的一个派别集团。
谣言传出后,对傅斯年十分不利,傅斯年、罗家伦也因此沮丧。胡适见此,写了《他也配》的文章发表。他用一生中罕见的语言辟谣:“‘安福部’是个什么东西?他也配收买得动这两个高洁的青年!”
胡适还撰文提高傅斯年在知识界的影响,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的多。”
傅斯年投身文学革命阵营,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和组织才能,他开始撰写文学革命的文章,起初多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来又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以《新潮》为阵地,撰写了大量关于文学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文章。《新潮》与《新青年》相呼应,成为文学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6778/411741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