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董作宾的《殷历谱》
前边提到过,董作宾在完成《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后即着手编撰《殷历谱》。
《殷历谱》是董作宾根据甲骨卜辞记日、旬、月、年的资料编纂的一部著作,是借卜辞中有关天文历法的纪录来解决殷商年代的问题。
早在1930年,董作宾就对甲骨记录中的历法资料做了笔记。1934年,他又写了关于《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此时,董作宾已被明显具有年代意义的重要甲骨文字资料所吸引。
研究历法问题,需要天文学知识。于是董作宾向许多天文学家请教历法计算所依赖的星占和天文学的有关知识。他还和研究中国历法发展的著名学者高子平教授结为亲密朋友,他们合作解决甲骨资料中的天文问题。到1935年,关于殷历的整理和计算,董作宾已初步理出了头绪。
接连的大迁移让董作宾疲惫不堪,战时的生活,大家都很清苦,而董作宾则是更有甚者。他的家庭人口多,薪水少,时有断炊之虞,但他仍不放弃研究殷历。不管迁到哪里,只要能放下书桌,董作宾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史语所搬到李庄前的这段时间,董作宾完成了《殷历谱》的写作准备,搬到李庄后进入计算和写作阶段。主要的工作量是在李庄完成的。
在李庄的日子里,董作宾采纳了天文学家的建议,使用以教皇历法为依据的斯卡利格计算日程表,并遵循它,通过连续的数字计算相互无限衔接的日子。
当时没有电脑,董作宾又不惯使用计算机(手摇机械式的),凭着笔算或算盘来计算一切。有关历法的计算量极大,每一算题数字多到20多位,为了减少错误,每道题往往计算三遍到五遍,常常把人弄晕。
董作宾不以为苦,每次算清楚一个日期,他都很兴奋,常兴高采烈地告诉别人,“我算出文丁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丁亥,是一个夏至,与这一片卜辞所记密合”,“帝辛征东夷的时候,在他的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癸丑这一天,从‘亳’往‘鸿',当晚就到了”。
但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他常常抓住史语所的年轻同事帮他演算。
董作宾南阳口音很重,南阳很多人把“老天爷”三个字当口头禅,他就有这习惯,往往张口就是“老天爷呀--”久而久之,史语所的年轻人悄悄给他起了个外号:“老天爷”。
对于董作宾《殷历谱》的写作进程,傅斯年是深怀期待,看样子比谁都着急。在李庄,晚上,大家都是用油灯。
董作宾每天晚上都开夜车,油灯当然不行,傅斯年破例专门为他买了一盏煤油灯。每次自重庆或成都回来,傅斯年总会给董作宾提一桶买来的煤油。
把油给董作宾送去时,总会说一句:“支持《殷历谱》,彦堂再加油!”
煤油灯比普遍使用的桐油灯明亮、无烟,不招惹蚊虫。夏夜,青年们聚拢于董作宾门外庭院,借着透窗而出的灯光,讨论学术或散漫聊天。
谁说话嗓音大,就会有人提醒:“小一点,老天爷用功呢!”
董作宾听见,笑了,掀开那绣着两朵小牡丹的门帘:“快!来两个人打算盘!”
算盘珠拨动声骤雨般响起,董作宾感叹:“咱这研究所,快成数学研究所了!”
董作宾6岁入私塾学习,他聪颖过人,又刻苦努力,先后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这时,甲骨文字刚刚被发现,董作宾毫不知晓。他与甲骨之间的缘分,还很遥远,不过,冥冥之中发生的事情,似乎有某种暗示。
当时与其家杂货店为临的是一个叫“吉祥斋”的刻字店,店主周文金技艺高超,闻名宛城。少年董作宾常到周文金的刻字店去玩,细心观察各种雕刻技法,久而久之,迷上了篆刻。
10来岁时,董作宾开始手痒,没有石料,他就捡些厚而密实的瓦片,磨成小方印形状,拿母亲纳鞋底的铁锥子“剜之”,竟然能“粗成文理”,颇有点意趣。
周先生喜欢上了这个与自己有同好的孩子,尽力教他一些技法。周家有本《篆字汇》,董作宾时常借来观摩,沉浸其中。
12岁的时候,董作宾转了个私塾,与比他年长两岁的郭宝钧成为同学。两个孩子一见相悦,结交为最好的朋友。后来董作宾到安阳做第一次考古发掘时,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的郭宝钧出面帮他协调地方官员,并与他一起进行发掘,后来也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14岁的时候,董作宾刻章技艺逐渐娴熟,在附近已小有名气。因家境窘迫,他在课余常帮助父亲干活,每到腊月,就写春联卖了挣钱。在家门口支摊给人刻印章,每个字收四个铜板。
不久,董作宾父亲、小杂货店店主董士魁,置下这四间临街门面房的家业,撒手而去。
董作宾家贫辍学,他买了真正的雕刻刀,在独山玉石上操作生意,一枚章可赚四元钱,补贴家用。多病的母亲看着儿子,很心疼,流眼泪。
每天,少年董作宾伏在长春街边家门前的小桌上,刻印章。
身后,靠墙立着小书架,面向大街。摆满《新青年》《时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古文观止》《乙瑛碑》等等报刊书籍,吸引来往行人驻足、翻阅、购买,也能增加些微收入。
晚上,把书架搬进屋内,董作宾在煤油灯旁临帖、作诗。如果小学时期的玩伴、升学到南阳师范的郭宝均,气喘吁吁闯进门,那是董作宾最开心的事。两人彻夜说着开封、北京、上海和全世界。困了,挤睡在一张小床上。
天亮,郭宝均仍呼噜呼噜打鼾,董作宾已轻手轻脚起床、洗脸、刷牙,干干净净坐在街边,刻章或读书。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直到有一天,一个高大长者,悄然出现在少年身边,
长者俯身,看少年缓慢运刀刻章。直到刻毕,才轻声招呼:“孩子啊,好字好刀法!认识我吧?”
董作宾抬起头,梦中惊醒一般慌忙站起来,恭敬回应:“张先生,您……我……”
长者笑了:“我知道,你叫作宾,整个南阳城,都知道‘刻字北关董少年’!”
张先生即张中孚,诗人,官员,中州女学堂、南都学堂、国医学校、南阳师范、北仓女子中学、南阳图书馆等等机构的创办者,住在北关一处高墙深宅内。时常头戴礼帽、着长衫、手提黄色皮包,步行,或者坐一辆南阳城少见的汽车,越过长春街边的这一少年和小桌。
董作宾曾随着郭宝均去南阳师范,听高台上站着的张中孚演讲,记着他的一句话:“咱南阳,一方宝地,古有张衡诸葛亮,今有汝辈少年郎。不论世道如何变幻,终应以才学和肝胆成为堂堂君子,贡献家邦……”
张中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玉料,递给少年:“我想请你刻一方闲章,三个字,‘风起兮’,字体随意,就像今天的风一样,不拘谨就好。”
董作宾连连点头:“谢谢先生……”
张中孚又说:“你有才,不上学可惜了。能见见你母亲吗?我想和她商量商量,希望能同意你去上学。学费不必发愁,跟着我,做一些杂事就行了,好不好啊,孩子?”
董作宾眼睛一下子涌出泪水,用双手去擦,点头,说不出话。张中孚搂了搂少年肩膀。
于是,少年董作宾跟随张中孚,进入当时省会开封,在河南育才馆读书,知晓甲骨文的存在,随即沉迷其间,研读临摹之。
课余,帮张中孚誊抄文稿、整理事务。
“事务很少很轻,先生只不过以此让我心安而已,我懂……”晚年,董作宾向妻子熊海平回忆这段生活,仍会眼眶发红。
一九二二年冬,张中孚就任国会议员,移居京城,给当时已在开封女子中学教书的董作宾写信:“来吧,再读读书、开开眼界,终究有益无弊。师母已为你备好棉衣。”
董作宾进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后考取国学门研究生,成为蔡元培、王国维、胡适等人的弟子。毕业,赴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与傅斯年成为挚友,小屯、南京、昆明、李庄等等地名,随之进入一个南阳人的履历。
《殷历谱》于1945年4月于李庄板栗坳完成并出版,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印了200部,且每部都有编号。
彦堂(董作宾字彦堂)这部书(《殷历谱》)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境界。佩服佩服。──胡适
当世甲骨学之每进一步,即是彦堂之每进一步……彦堂之书出,集文献大小总汇,用新法则厥信史上赠益三百年,孔子叹为文献无证者,经彦堂而有证焉。──傅斯年
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浅显,良深嘉勉。──蒋中正签发董作宾《殷历谱》的嘉奖令
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病中匆匆拜读一过,不朽之盛业,唯有合掌赞叹而已。──陈寅恪
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但只有四个成绩卓著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前进的征途上向前迈步。实际上这些专家的著作都是综合性的。这四部里程碑的著作是:(1)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2)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3)郭沫若的《卜辞通纂》;(4)董作宾的《殷历谱》。四部巨著中,董是其中两部的作者。──李济
从上述名家点评中,可见董作宾学术名著《殷历谱》的价值。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6778/411741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
《殷历谱》是董作宾根据甲骨卜辞记日、旬、月、年的资料编纂的一部著作,是借卜辞中有关天文历法的纪录来解决殷商年代的问题。
早在1930年,董作宾就对甲骨记录中的历法资料做了笔记。1934年,他又写了关于《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此时,董作宾已被明显具有年代意义的重要甲骨文字资料所吸引。
研究历法问题,需要天文学知识。于是董作宾向许多天文学家请教历法计算所依赖的星占和天文学的有关知识。他还和研究中国历法发展的著名学者高子平教授结为亲密朋友,他们合作解决甲骨资料中的天文问题。到1935年,关于殷历的整理和计算,董作宾已初步理出了头绪。
接连的大迁移让董作宾疲惫不堪,战时的生活,大家都很清苦,而董作宾则是更有甚者。他的家庭人口多,薪水少,时有断炊之虞,但他仍不放弃研究殷历。不管迁到哪里,只要能放下书桌,董作宾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史语所搬到李庄前的这段时间,董作宾完成了《殷历谱》的写作准备,搬到李庄后进入计算和写作阶段。主要的工作量是在李庄完成的。
在李庄的日子里,董作宾采纳了天文学家的建议,使用以教皇历法为依据的斯卡利格计算日程表,并遵循它,通过连续的数字计算相互无限衔接的日子。
当时没有电脑,董作宾又不惯使用计算机(手摇机械式的),凭着笔算或算盘来计算一切。有关历法的计算量极大,每一算题数字多到20多位,为了减少错误,每道题往往计算三遍到五遍,常常把人弄晕。
董作宾不以为苦,每次算清楚一个日期,他都很兴奋,常兴高采烈地告诉别人,“我算出文丁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丁亥,是一个夏至,与这一片卜辞所记密合”,“帝辛征东夷的时候,在他的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癸丑这一天,从‘亳’往‘鸿',当晚就到了”。
但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他常常抓住史语所的年轻同事帮他演算。
董作宾南阳口音很重,南阳很多人把“老天爷”三个字当口头禅,他就有这习惯,往往张口就是“老天爷呀--”久而久之,史语所的年轻人悄悄给他起了个外号:“老天爷”。
对于董作宾《殷历谱》的写作进程,傅斯年是深怀期待,看样子比谁都着急。在李庄,晚上,大家都是用油灯。
董作宾每天晚上都开夜车,油灯当然不行,傅斯年破例专门为他买了一盏煤油灯。每次自重庆或成都回来,傅斯年总会给董作宾提一桶买来的煤油。
把油给董作宾送去时,总会说一句:“支持《殷历谱》,彦堂再加油!”
煤油灯比普遍使用的桐油灯明亮、无烟,不招惹蚊虫。夏夜,青年们聚拢于董作宾门外庭院,借着透窗而出的灯光,讨论学术或散漫聊天。
谁说话嗓音大,就会有人提醒:“小一点,老天爷用功呢!”
董作宾听见,笑了,掀开那绣着两朵小牡丹的门帘:“快!来两个人打算盘!”
算盘珠拨动声骤雨般响起,董作宾感叹:“咱这研究所,快成数学研究所了!”
董作宾6岁入私塾学习,他聪颖过人,又刻苦努力,先后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这时,甲骨文字刚刚被发现,董作宾毫不知晓。他与甲骨之间的缘分,还很遥远,不过,冥冥之中发生的事情,似乎有某种暗示。
当时与其家杂货店为临的是一个叫“吉祥斋”的刻字店,店主周文金技艺高超,闻名宛城。少年董作宾常到周文金的刻字店去玩,细心观察各种雕刻技法,久而久之,迷上了篆刻。
10来岁时,董作宾开始手痒,没有石料,他就捡些厚而密实的瓦片,磨成小方印形状,拿母亲纳鞋底的铁锥子“剜之”,竟然能“粗成文理”,颇有点意趣。
周先生喜欢上了这个与自己有同好的孩子,尽力教他一些技法。周家有本《篆字汇》,董作宾时常借来观摩,沉浸其中。
12岁的时候,董作宾转了个私塾,与比他年长两岁的郭宝钧成为同学。两个孩子一见相悦,结交为最好的朋友。后来董作宾到安阳做第一次考古发掘时,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的郭宝钧出面帮他协调地方官员,并与他一起进行发掘,后来也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14岁的时候,董作宾刻章技艺逐渐娴熟,在附近已小有名气。因家境窘迫,他在课余常帮助父亲干活,每到腊月,就写春联卖了挣钱。在家门口支摊给人刻印章,每个字收四个铜板。
不久,董作宾父亲、小杂货店店主董士魁,置下这四间临街门面房的家业,撒手而去。
董作宾家贫辍学,他买了真正的雕刻刀,在独山玉石上操作生意,一枚章可赚四元钱,补贴家用。多病的母亲看着儿子,很心疼,流眼泪。
每天,少年董作宾伏在长春街边家门前的小桌上,刻印章。
身后,靠墙立着小书架,面向大街。摆满《新青年》《时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古文观止》《乙瑛碑》等等报刊书籍,吸引来往行人驻足、翻阅、购买,也能增加些微收入。
晚上,把书架搬进屋内,董作宾在煤油灯旁临帖、作诗。如果小学时期的玩伴、升学到南阳师范的郭宝均,气喘吁吁闯进门,那是董作宾最开心的事。两人彻夜说着开封、北京、上海和全世界。困了,挤睡在一张小床上。
天亮,郭宝均仍呼噜呼噜打鼾,董作宾已轻手轻脚起床、洗脸、刷牙,干干净净坐在街边,刻章或读书。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直到有一天,一个高大长者,悄然出现在少年身边,
长者俯身,看少年缓慢运刀刻章。直到刻毕,才轻声招呼:“孩子啊,好字好刀法!认识我吧?”
董作宾抬起头,梦中惊醒一般慌忙站起来,恭敬回应:“张先生,您……我……”
长者笑了:“我知道,你叫作宾,整个南阳城,都知道‘刻字北关董少年’!”
张先生即张中孚,诗人,官员,中州女学堂、南都学堂、国医学校、南阳师范、北仓女子中学、南阳图书馆等等机构的创办者,住在北关一处高墙深宅内。时常头戴礼帽、着长衫、手提黄色皮包,步行,或者坐一辆南阳城少见的汽车,越过长春街边的这一少年和小桌。
董作宾曾随着郭宝均去南阳师范,听高台上站着的张中孚演讲,记着他的一句话:“咱南阳,一方宝地,古有张衡诸葛亮,今有汝辈少年郎。不论世道如何变幻,终应以才学和肝胆成为堂堂君子,贡献家邦……”
张中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玉料,递给少年:“我想请你刻一方闲章,三个字,‘风起兮’,字体随意,就像今天的风一样,不拘谨就好。”
董作宾连连点头:“谢谢先生……”
张中孚又说:“你有才,不上学可惜了。能见见你母亲吗?我想和她商量商量,希望能同意你去上学。学费不必发愁,跟着我,做一些杂事就行了,好不好啊,孩子?”
董作宾眼睛一下子涌出泪水,用双手去擦,点头,说不出话。张中孚搂了搂少年肩膀。
于是,少年董作宾跟随张中孚,进入当时省会开封,在河南育才馆读书,知晓甲骨文的存在,随即沉迷其间,研读临摹之。
课余,帮张中孚誊抄文稿、整理事务。
“事务很少很轻,先生只不过以此让我心安而已,我懂……”晚年,董作宾向妻子熊海平回忆这段生活,仍会眼眶发红。
一九二二年冬,张中孚就任国会议员,移居京城,给当时已在开封女子中学教书的董作宾写信:“来吧,再读读书、开开眼界,终究有益无弊。师母已为你备好棉衣。”
董作宾进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后考取国学门研究生,成为蔡元培、王国维、胡适等人的弟子。毕业,赴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与傅斯年成为挚友,小屯、南京、昆明、李庄等等地名,随之进入一个南阳人的履历。
《殷历谱》于1945年4月于李庄板栗坳完成并出版,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印了200部,且每部都有编号。
彦堂(董作宾字彦堂)这部书(《殷历谱》)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境界。佩服佩服。──胡适
当世甲骨学之每进一步,即是彦堂之每进一步……彦堂之书出,集文献大小总汇,用新法则厥信史上赠益三百年,孔子叹为文献无证者,经彦堂而有证焉。──傅斯年
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浅显,良深嘉勉。──蒋中正签发董作宾《殷历谱》的嘉奖令
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病中匆匆拜读一过,不朽之盛业,唯有合掌赞叹而已。──陈寅恪
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但只有四个成绩卓著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前进的征途上向前迈步。实际上这些专家的著作都是综合性的。这四部里程碑的著作是:(1)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2)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3)郭沫若的《卜辞通纂》;(4)董作宾的《殷历谱》。四部巨著中,董是其中两部的作者。──李济
从上述名家点评中,可见董作宾学术名著《殷历谱》的价值。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6778/411741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