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李约瑟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5日)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景星学社社员,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1942年至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1946年至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年至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
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1990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以一部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名闻中外。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沉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世人的钦佩和赞叹。
《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 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部巨著的其他卷册陆续出版。著作以浩瀚的史料、令人信服的证据,第一次全面而又系统 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现代科学 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出生在伦敦,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4年进入英国著名的昂德尔学校读书,1918年考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思学院,后师从英国近代生物化学之父霍普金斯,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并得以留在剑桥霍普金斯主持的生化实验室工作,31岁就完成了成名著作《化学胚胎学》。他的夫人兼同学多萝西•玛丽•莫伊尔(中文名“李大斐”)也是英国生物化学方面的权威。
此时的李约瑟与后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唯一的关联,大概就是李约瑟从大学时代就热衷科学史,他曾发起组织过剑桥大学的第一个科学史讲座。只是,在“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他的兴趣当然也局限在欧美国家,直到认识了中国留学生——鲁桂珍。
鲁桂珍则出生在南京一个富裕的药商家庭,早年在南京明德学校求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在北平协和医院深造过,又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列斯特医学研究所从事生物化学工作。1937年6月,33岁的鲁桂珍登上了前往英国剑桥的轮船,她的指导老师是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博士。
去英国之前,鲁桂珍读过李约瑟这位前辈和同行的一些著作,暗暗猜想他应该是一位白胡须的老先生。没想到,眼前出现的却是一位“头发乌黑的年轻生物化学家,气吁吁地东奔西走,身上穿件被做试验的酸液烂穿了好多孔的普通白色工作服。”
李约瑟对这位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也不错。用鲁桂珍后来的话说,“不久,在我们和李约瑟之间渐渐产生一种奇异的磁力……他不只一次对我说,天下自有对本国文明之外另一种文明整个儿地‘一见倾心’的事……”
对中国文明“一见倾心”,37岁的李约瑟决心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李约瑟自己发明了各种学习汉语的方法,比如,他把各个韵母一页一页分开,各分四栏,区别四声,再把声母在左边依次排列,编制成单字表,并在各栏内填写上单字和意义,帮助自己记字。
如此刻苦钻研数年,原就掌握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的李约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阅读中文书籍。他还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李约瑟”,字“丹耀”——“李”姓取自中国道家始祖李耳,“丹耀”的“丹”亦与老子李耳的字“聃”同音。
1942年,随着前一年英美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访问,以支援战时的中国。因通晓中文且对东方文明抱有强烈兴趣,李约瑟被选中了,和他一同接受任命的还有牛津大学希腊文E•R•多兹教授。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下,两人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华使团”,分别代表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学术院前往中国作报告,以鼓舞中国科学家在艰苦抗战中的战斗精神。
1943年2月下旬,李约瑟与多兹教授一同经印度加尔各答飞到中国,降落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军用机场。
当时的昆明聚集了西南联大等大量学校、科研机构和工厂,再加上昆明是重要的战时交通线滇缅公路的起点。
李约瑟开始访问昆明的科研机构,他的第一站就是由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战时的西南联大校舍几乎都是“临时营房”,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李约瑟发现了中国学者因陋就简的聪明才智:用黏土自制电炉的电炉丝用罄了,他们就用云南一家兵工厂制炮车床上的刨屑代替;显微镜的载片买不到,就将空袭炸坏的玻璃裁切后使用;没有玻璃盖板,就用当地的云母片权充。另外,联大校内没有防空洞,如果遇到严重空袭,人们就疏散到山上,而学校的贵重设备,则被搬进每个房间地下事先备好的大汽油桶里,这样,只要不是炸弹直接命中,设备就能保存下来。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6778/411742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
1942年至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1946年至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年至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
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1990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以一部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名闻中外。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沉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世人的钦佩和赞叹。
《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 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部巨著的其他卷册陆续出版。著作以浩瀚的史料、令人信服的证据,第一次全面而又系统 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现代科学 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出生在伦敦,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4年进入英国著名的昂德尔学校读书,1918年考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思学院,后师从英国近代生物化学之父霍普金斯,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并得以留在剑桥霍普金斯主持的生化实验室工作,31岁就完成了成名著作《化学胚胎学》。他的夫人兼同学多萝西•玛丽•莫伊尔(中文名“李大斐”)也是英国生物化学方面的权威。
此时的李约瑟与后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唯一的关联,大概就是李约瑟从大学时代就热衷科学史,他曾发起组织过剑桥大学的第一个科学史讲座。只是,在“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他的兴趣当然也局限在欧美国家,直到认识了中国留学生——鲁桂珍。
鲁桂珍则出生在南京一个富裕的药商家庭,早年在南京明德学校求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在北平协和医院深造过,又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列斯特医学研究所从事生物化学工作。1937年6月,33岁的鲁桂珍登上了前往英国剑桥的轮船,她的指导老师是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博士。
去英国之前,鲁桂珍读过李约瑟这位前辈和同行的一些著作,暗暗猜想他应该是一位白胡须的老先生。没想到,眼前出现的却是一位“头发乌黑的年轻生物化学家,气吁吁地东奔西走,身上穿件被做试验的酸液烂穿了好多孔的普通白色工作服。”
李约瑟对这位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也不错。用鲁桂珍后来的话说,“不久,在我们和李约瑟之间渐渐产生一种奇异的磁力……他不只一次对我说,天下自有对本国文明之外另一种文明整个儿地‘一见倾心’的事……”
对中国文明“一见倾心”,37岁的李约瑟决心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李约瑟自己发明了各种学习汉语的方法,比如,他把各个韵母一页一页分开,各分四栏,区别四声,再把声母在左边依次排列,编制成单字表,并在各栏内填写上单字和意义,帮助自己记字。
如此刻苦钻研数年,原就掌握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的李约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阅读中文书籍。他还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李约瑟”,字“丹耀”——“李”姓取自中国道家始祖李耳,“丹耀”的“丹”亦与老子李耳的字“聃”同音。
1942年,随着前一年英美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访问,以支援战时的中国。因通晓中文且对东方文明抱有强烈兴趣,李约瑟被选中了,和他一同接受任命的还有牛津大学希腊文E•R•多兹教授。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下,两人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华使团”,分别代表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学术院前往中国作报告,以鼓舞中国科学家在艰苦抗战中的战斗精神。
1943年2月下旬,李约瑟与多兹教授一同经印度加尔各答飞到中国,降落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军用机场。
当时的昆明聚集了西南联大等大量学校、科研机构和工厂,再加上昆明是重要的战时交通线滇缅公路的起点。
李约瑟开始访问昆明的科研机构,他的第一站就是由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战时的西南联大校舍几乎都是“临时营房”,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李约瑟发现了中国学者因陋就简的聪明才智:用黏土自制电炉的电炉丝用罄了,他们就用云南一家兵工厂制炮车床上的刨屑代替;显微镜的载片买不到,就将空袭炸坏的玻璃裁切后使用;没有玻璃盖板,就用当地的云母片权充。另外,联大校内没有防空洞,如果遇到严重空袭,人们就疏散到山上,而学校的贵重设备,则被搬进每个房间地下事先备好的大汽油桶里,这样,只要不是炸弹直接命中,设备就能保存下来。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6778/411742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