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集《妙法莲华经》
公子别秀小说推荐阅读: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四合院:我崔大可不在偷牛、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带着农场混异界、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武炼巅峰、龙血战神、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盖世、荒古帝业、极品僵尸、怪物乐园、将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三面,我们看壬二的“重颂”。
这一段是讲到〈譬喻品〉,所谓的三界火宅。那么三界火宅佛陀用两段来说明,一个是长行,第二个是重颂。长行的意思主要是讲到释迦牟尼佛跟弟子之间相互的一个互动关系,说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两套“房子”:
一套是真如之宅,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因地叫做一念心性,果地叫做清净法身。这个房子不但高大,而且具足功德庄严,这是我们原来的家。
另外一套房子就是三界之宅。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会在三界得一个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果报体,这个是我们现在的家。这个家的特色是,它有快乐,但也有痛苦。我们为了追求快乐,必须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所以我们基本上就两个“家”:一个是我们真正的家,一个是我们暂时住的房子。
我们凡夫的心态是这样,我们喜欢在三界之宅待着。为什么呢?虽然有老病死,但是它有种种的快乐,有种种的游戏。所以我们虽然受了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们不怕。这是我们凡夫的心态,只看眼前,不看未来。所以佛陀慈悲就来到了我们三界之宅,陪着我们成长,陪着我们,告诉我们说,这个房子你别待了,你还是回家吧,家里面有功德庄严。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功德庄严是比较遥远的,追求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比较贴近的。这是根机的问题。所以佛陀说,好,你享受快乐也没事,那你就边享受快乐边学佛。所以佛陀就施设种种的法门来教导我们如何回家。佛陀生生世世,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而我们就在三界里面,一方面享受世间的快乐,一方面修学佛法。
直到有一天,佛陀离开我们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三界,突然间产生了变化,佛陀看到这个三界起火了,这个时候“生大惊怖”。也就是说,佛陀一开始都是鼓励我们直接回家,但是当佛陀看到火以后,他深入地思惟一件事情,说是“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三界果报体从寿命八万四千岁一直递减到两万岁以内,乃至于到八十岁的时候,这个三恶道的危机出现了。
诸位!佛陀可以陪我们成长,但是佛陀画一条底限,就是你不准给我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底限。所以佛陀看到三恶道的危机出现的时候,就生起大惊怖,然后改变了他的教育策略。佛陀暂时不要我们回家了,佛陀就跟我们说,你不就是要快乐吗?我的佛法里面多的是快乐,比方说涅槃寂静乐。你要是喜欢修小乘法,我们也有,你安住在寂静当中,身心世界也出现无量的快乐让你享受;你要是发了菩提心,走大乘佛法,我们也有菩提觉法乐,大乘的法乐让你修学。所以佛陀不再讲“功德庄严”这四个字了,开始用快乐来摄受我们。为什么?因为时间紧迫,大火已经生起,三恶道危机出现了。
诸位弟子们知道我们不用追求功德庄严,可以追求快乐,那刚好满足我们的心愿。所以这个法一旦投机,他就会主动地去追求。所以大家就争相走出三界之宅,来到了空地。从三界的火宅到真如本性,佛陀设立了一个中间的休息站,就是“我空”的真理。这个地方没有火,但是也没有功德庄严。所以佛陀的意思怎么样?先免除灾难,保住不堕三恶道,保住你的善根。
三乘的弟子来到了空地以后,就坐在空地休息,至少没有火了!他们就跟佛陀说,您当初答应我们的羊车、鹿车、牛车呢?佛陀这个时候从仓库里面开出了又高又大的大白牛车。他说你上去坐,我当初答应你的快乐也是有,另外还有功德庄严。佛陀意思就是说,其实享受快乐跟成就功德庄严是不冲突的。所以三乘的诸子搭上了大白牛车,就快乐地回家了。
这个就是佛陀所谓的两阶段的救拔:第一阶段先免除灾难,离开三界;第二阶段就是等赐大车,直趋佛道。前面的长行文就是在讲这个观念,佛陀为什么要“为实施权”,又如何“开权显实”。
壬二、重颂 分二:癸一、颂立喻;癸二、颂合法
长行文有一段是没有交代的,就是:佛陀离开一段时间,在两千五百年前又来到娑婆世界,看到三界起火了,他为什么生大惊怖、他为什么要改变策略?就是说,到底这个火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伤害,佛陀并没有讲,在长行没有讲。
就是说,他当初看到了火,是为什么生大惊怖,到底这个火对我们产生一个多大的影响,这一点佛陀在重颂里面会详细地说明。就是,前面的长行文里面没有交代的,这个火灾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火灾一起就容易堕三恶道,佛陀必须在重颂里面再加以说明。
好,我们看经文。壬二的重颂分两段。
癸一、颂立喻 分二:子一、颂总喻;子二、颂别喻
先讲出这个譬喻。那么譬喻当中,先讲这个总喻。
子一、颂总喻 分三:丑一、颂长者家宅喻;丑二、颂五百人喻;丑三、颂火起喻
丑一、颂长者家宅喻
看经文。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复顿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 基陛隤毁
这个地方说明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离开我们一段时间,在两千五百年又回到三界以后,他看到的这个三界之宅产生变化。他看到什么呢?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福德智慧具足的佛陀,他来到这个三界的大宅。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陀教化的地方,这个大宅住了很多很多的六道众生。因为佛陀离开一段时间,这个三界之宅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其宅久故”;第二个,“而复顿弊”。就是这个房子又老旧又破败。
诸位!什么叫新房子?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是从寿命来判断的。当我们人寿是在两万岁以上的,这个房子是新的,它不容易起火。它各方面的设备都比较坚固,它的预防设施,整个消防系统都非常的完备。但是当这个房子的寿命低于两万岁,正式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房子就很容易起火了。所以它说明这个房子已经是既老旧又破败。
是怎么个老旧、破败法呢?说是“堂舍高危”,先看老旧。这个堂指的是色界,色界是高层,高堂;舍就是欲界,这个就是指色蕴。色界跟欲界的果报体是老旧、危险。简单讲这个色身就是不堪修行,就是色身羸弱了。
“柱根摧朽。”这个柱根就是我们的命根。前面的堂舍是色蕴,是讲色身;那么柱根是讲行蕴,就是我们的命根。命根摧朽不牢固,就是寿命短暂。你看一个房子,柱子一断,房子就没了,所以它是命根。
“梁栋倾斜。”这个梁栋就是受蕴跟想蕴,泛指整个六识的活动。我们整个修行,开始思惟法义、建立智慧、发菩提心都靠心识。但是不幸的是,当我们的果报体入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是倾斜的,就是歪斜不正。就是这个心识的活动闇钝了,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读经的时候很难体会它的法义了。这个心识不灵活了。
“基陛隤毁。”基陛就是第八识。第八识里面有很多烦恼业力的种子,在五浊恶世当中,它很容易开始躁动不安,很容易生起现行。
简单地说,这个身心世界已经进入一种老旧而不安稳的状态。这是老旧。
再看第二段,看破败。
墙壁圮坼 泥涂阤落
覆苫乱坠 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 杂秽充遍
前面是讲到我们的身心世界进入到老旧,是约时间。长时间的轮回就老旧了,产生等流习惯了,不容易改变了。那么这以下的破败是约空间,约它里面的设备,说是“墙壁圮坼”。墙壁指的是色身,已经不调了,圮坼就是不调了。“泥涂阤落。”泥涂,就是古时候那个墙壁用泥土涂上去,就是这个墙壁已经老化、剥落了,这个指的是我们的皮肤,皮肤已经老化。“覆苫乱坠。”覆苫指的是头发,头发掉落了,威仪不整。
这一段都是指色身,开始就是色身的果报体败坏。这以下讲心识的败坏。
“椽梠差脱。”椽梠是什么呢?我们古代的房子,上方除了有这种柱子的梁栋以外,还有小木条来支撑整个屋顶。这个椽梠指的是整个六识的心识,已经是差脱了,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走位了,心识在取境的时候已经不清楚了,闇钝了。
“周障屈曲。”这个周障屈曲就是它到处攀缘追逐,最后“杂秽充遍”,就到处在六尘里面产生贪爱的烦恼。
这个地方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又重新来到娑婆世界以后,他看到了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这个三界之宅已经是既老旧又破败。既老旧又破败只是讲一件事情,就是说这个果报体已经怎么样?不是法器,不适合修行了,这个五蕴果报体已经不适合修行。
《楞严经》对这个五蕴讲得很清楚,它说五蕴有两种:
一种是五清的五蕴。就说你福报大、善根好,你生长在人寿两万岁、五万岁、八万岁的时候,你那个身心世界,你一打坐,一坐十几个小时,你拜佛一次可以拜好几个小时。那叫做法器。这个果报体它随顺于修行。
但是,如果你运气不好、因缘不好,你今天是来到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果报体怎么样?它不堪修行了。它还适合你享受快乐,但是你要修戒定慧已经不适合,它不是法器了,就是它既老旧又破败。
我们生长在五浊恶世,那怎么办呢?《楞严经》讲出一个办法,它说借而不住。它说你也不能够没有五蕴,没有五蕴你也不能够读经,不能拜佛,你要靠这个色身去拜佛,靠心识去观想皈依。所以它提出一个观念,末法时代的五蕴你只能借,但是你不能执着,只是借假修真。禅宗也是这个概念。禅宗就是说,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这个心,第八识;意,第七识;识,前六识,所以离心意识参就是远离五蕴的意思。你看禅宗的公案,你不能动用五蕴。就是:弟子心不安!将心来,吾与汝安。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远离五蕴。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五蕴它所带动的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烦恼跟业力。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说,你老是喜欢在三界里面投胎,就使用这个五蕴,它有什么过失呢?
印光大师很喜欢举文昌帝君作公案。他说,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古时候能够做士大夫,那是中央级的官员,而且他每一生做官的时候都是为老百姓造福利的,他修了很多福报,所以他第十八世的时候还是往生到欲界天,他要往上升的。但突然间,因为那个时候刚好秦朝末年,大家生活很困难,所以他在往上升的时候看到众生的痛苦,生了悲悯心。所以这个人的念头一动,“仁者心动”,这个念头一动就带动业力了,就到人间又投胎了。仰仗他的福报力,就投胎到汉高祖的爱妃,就是戚夫人那里,做她儿子。就是赵王如意。
诸位!文昌帝君是挟带着十七世的福德力来投胎的,所以他投胎以后,历史上说他有两个特色:第一个,他的脸有帝王之相;第二个,他的个性得到汉高祖的赏识。他觉得这个赵王如意虽然不是嫡长子,但是他的个性、胸量,他的智慧、判断力,都跟汉高祖比较类似;反而吕后所生的儿子,这个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跟他的个性不相应。所以汉高祖曾经有一次要废长立幼,要把刘盈的太子给废了,立赵王如意。当然吕后反对,吕后就召集了所有功臣反对,后来汉高祖只好作罢。但这件事情就激怒了吕后,所以在汉高祖死后吕后就报仇了,首先把戚夫人给杀了。戚夫人在汉高祖生病的时候就知道大难将至,她赶快把她的儿子送走,就说你赶快到赵国去,到你的封地去,离开朝廷,或许能够免除这场灾难。但是吕后还是不简单,想方设法把他调回来,把他给杀死。
诸位!你杀的不是一般的人,你杀的是一个大福德之人。所以文昌帝君在那一生受到重大的刺激,因为他平白无故遭此灭门之祸,所以他心怀仇恨,就启动他后来的报复。后面我们就不讲了,总之他那个仇恨心一启动以后,他就变成一只龙,然后就迁怒很多的众生,杀了三千多个众生,后来变成一只毒龙。
我们现在只要看一件事情:文昌帝君在三界轮回,本来是一个谦谦君子,读圣贤之书,修圣贤之道的谦谦君子,他怎么就变成毒龙?请你告诉我答案。这个就是生死轮回,你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的色受想行识隐藏了无量的烦恼业力,你不知道你来生会遇到什么人刺激你。为什么讲“诸行无常”还不太可怕,“诸法无我”最可怕?轮回就像抽签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你来生会遇到哪一个冤家,做出可怕的行为去刺激你的烦恼业力,然后让你堕落。你不知道。
诸位!我们平心而论,文昌帝君能够保持十七世的人身,这个已经是不简单了。你说人身,你前生做人,今生又做人,来生又做人,以印光大师的标准,你能够连续三生做人就很难。你知道吗?印祖说“三世怨”,他说一个人做人,第一生刚开始从三恶道出来,贫穷;有善根的人遇到贫穷他会起惭愧心,修福,第二生享受福报;第三生堕落。按印祖的意思,你人生能够保持三生做人,就已经非常不简单了。文昌帝君做人做了十七世,都还是士大夫,都没有堕落;到了第十八世遇到了吕后这冤亲债主,刺激他的瞋心,启动他复仇之路,从此以后堕落。
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生大惊怖。
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是经不起刺激的,说实在的。一个圣人,你刺激他,他没关系,他心无所住。我们对于外境有强烈的感受,这个感受会引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很难摆脱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当外界起火的时候佛陀会这么的惊怖。因为第一个,动荡不安;第二个,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小孩子什么时候要堕落,你永远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它会激发我们的烦恼跟邪见。环境越不安稳、寿命越短暂,越不容易解脱。
轮回就是你不能经常投胎。按照佛法的意思,投胎的次数要越少越好,因为你每一次投胎都充满了变数。所以从资粮位菩萨的角度,我们到一个地方受生,我们希望一投胎,你要给我长一点的寿命,对我们是有利的。你不敢说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你好歹给我二十劫、三十劫,必须要一个稳定的时间来修学。但是不幸的是,当我们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寿命短暂,我们不得不数数投胎。结果,你活了八十几岁,佛法才懂一点就死掉了,来生又是懂一点点又死掉了。完了!这个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就是佛陀为什么产生惊怖。
这个地方说,这个房子是又老旧又破败,第一个环境动荡不安,更可怕的是寿命短暂,你不得不经常投胎,你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考验。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冤亲债主会出现,不知道自己心中的烦恼业力什么时候被激发。
这就是佛陀改变策略的重点之一,就是三恶道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了。
丑二、颂五百人喻
看经文。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这个五浊恶世有什么人住在里面呢?有五道的众生。这个五道就是把阿修罗并到其他道去了,这是六道众生。这其中有三十个人是有善根的,是佛陀要马上救拔的。否则善根一旦到三恶道去,即将受到毁灭性的伤害。
丑三、颂火起喻 分四:寅一、颂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寅二、颂穴中事喻色界火起;寅三、颂穴外事喻无色界火起;寅四、总结众难非一
前面只是说明佛陀看到三界起火以后生起惊怖,并没有说到底火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这以下就正式地说明,为什么佛陀看到火以后内心产生惊怖呢?因为它会把我们无量劫来深藏在色受想行识深处的烦恼跟邪见的种子给逼出来,变成一种现行的活动。这个就是佛陀最怕的地方。就是,这个人虽然有善根,但是也有烦恼、有邪见,那你要是不刺激他,你让他有一个稳定的修行生活,他还有可能成就圣道;但是这个凡夫,你一刺激他,他就受不了了。
寅一、颂地上事喻欲界火起 分四:卯一、明所烧之类;卯二、明火起之由;卯三、明火起之势;卯四、明被烧之相
我们看经文。这个经文,因为它比较复杂,我们看附表第十。附表第十就是这个火到底把什么东西给烧出来、给逼出来。
卯一、明所烧之类
壹、三界思惑(五钝使)
一、别明
第一段,三界的思惑。这是三界的烦恼,我们叫五钝使。就是烦恼的活动它不像邪见那么的快速,它活动比较缓慢迟钝。就是很少人心境一接触马上起烦恼,大部分都是先起邪见,再起烦恼,所以这个烦恼的活动相对地要有一段时间的酝酿,它比较迟钝。
(一) 慢
五钝使,第一个,慢。看经文。
鸱枭雕鹫 乌鹊鸠鸽
这有八种鸟,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诸位可以自己看注解。这八种鸟就比喻我们在内心深处的高慢心被这个动荡不安的环境给逼迫出来了。
这八种鸟的特性,古德讲两句话加以形容,说:“自举轻他,陵高下视。”这个鸟类在看东西,它是习惯从上面往下看,所以它就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渺小,只有它最伟大。这高慢心重,就是这个人容易高估自己。
那么为什么这个鸟它容易高慢呢?一个人高慢主要有六个原因:第一个,聪明,心思特别灵巧;第二个,色美,色身美妙庄严;第三,强壮,身体健康强壮;第四,自在,他身心没有太多的罣碍;第五,富贵,生活富贵;第六,行善,造了很多慈善事业。所以他以六种的因缘来自我高慢。
我们讲一件就好了,讲这个鹫,老鹰。我过去住在山上,就经常看到老鹰的活动。老鹰它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个,它觅食的时候,它飞得非常高,很高很高。因为它眼睛好、活动力也强,所以它只要觅到食物,马上可以采取行动。所以第一,它要觅食的时候就飞得很高。第二个,它休息,老鹰休息的时候一定停在一棵树的最高处,没有例外,尤其是枯树,它最喜欢停在那种又高又耸立的枯树的最高点,它的习性。所以你看老鹰看事情,它永远从高处去看。所以它这个会有什么问题?你看老鹰,它有时候觅食的时候,会错估自己的形势。它要去吃这个狼的时候,有时候失败。如果狼大只一点,这个老鹰有时候吃不过它。但是它在高空看的时候,它就以为狼比它小。
高慢心的危害是障碍菩提道。诸位你受菩萨戒你会知道,菩萨戒有三种心是特别障道的:第一个高慢,第二个瞋恚,第三个愚痴。小乘的戒法重贪,因为它出离。你有点高慢,它也无所谓,因为高慢心也不障碍禅定,它比较微细。但是你学习佛法,在广学多闻、成就智慧这一块,因为大乘佛法的智慧往往不是跟老师学,要同参道友互相学习,所以佛法对高慢它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我过去有一个经验,这个高慢我自己有一个体验。我以前领导一个佛学院,我带一班高级部。这高级部都是已经经过初级班跟中级班的修学,所以我带他们研讨一些课程。研讨课程的时候,有时候研讨的主题是我的强项,所以我的心就站得很高。我心里想,这个东西是我的强项,我研究这么多年了。但是我发觉,大凡是我特别强项、特别熟悉的题目,我都很难受益,反而是我比较生疏的地方我比较受益。后来我就自我反省,我要调整心态,就是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拉到一个高点。后来我就即便是强项,也刻意把我的心拉下来,拉到低处,我发觉我这一堂课非常受益,即便他们讲的没有讲到重点,但是我还是非常受益。就是古德说的“谦受益,满招损”。
诸位你永远记住,一个人站在高点,对你很不利,因为你是一种能量的耗损。只有站在低处,你才能够接受到更多的能量。那么这一次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深深地体验到,重点不是对方有多高深的学问,重点是我要把心态调整好。后来我跟学生研讨,我就刻意把自己拉到最低,我就专心听他讲。我发觉,他不管讲的是不是深入,我每一堂课、每一个人讲的话,我都很受用。
这个地方很重要!
诸位!你不能把你自己的学佛之路越走越窄。只有你的师父可以教你呀?那要你师父往生怎么办呢?同辈之间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能够左右逢源,他可以跟某甲学他的专长,他可以跟某乙学他的拜佛,他可以跟某丙学他的打坐。为什么?他谦卑。所以他的学习对象不是只有老师,他甚至于可以跟学弟学习。他就有这个本事,低下头,跟比他晚来的学习。高手!
诸位!我们必须要让自己永远保持进步,但是末法时代不幸的是老师会越来越少。所以现在,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外境,这是我们的共业,我们改变心态,你把心调低一点。你的心每调一点点,你会发觉你的老师会越多;你再往下调,你的老师又越多,就是这个概念。就是说,你到底是要把你的学佛之路越拉越窄,还是要越拉越开阔,这个关键就是高慢。你要站在高点,你就没有人可以学习了。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你自己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大乘佛法把高慢制得很重?就是一个菩萨你不能只跟你老师学习,你要跟你的同辈学习,甚至于跟你的学弟学习,因为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各有各的优点。这就是佛陀对高慢,他为什么在十波罗夷罪制得很重的原因,因为障碍你的学习之道。
(二) 瞋
我们看第二的“瞋心”。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这以下讲瞋恚,讲出五种毒虫。蕅益大师说瞋恚有三种瞋,说一个人发脾气有三种原因:
第一个,非理瞋。就这个人他又福报大,又放逸,所以他不管有没有道理,你只要不合他的心,他动不动就发脾气。这种人是什么呢?蚖蛇,就是黑蛇。就是你明明没有触动它,它还是会咬你,它会主动地攻击人。这种人就是非理瞋,这是放逸的众生。
第二个,执理瞋。修行人很多是第二种,就是毒蝎。就是说,你要不碰它,它也不咬你;但你一碰它,不管故不故意,你一旦触动它,它就伤人。就是我们说的得理不饶人。菩萨戒是不允许得理不饶人,菩萨戒要理直气柔。这个就是要注意的,执理瞋。
第三个,戏论瞋。戏论瞋就是蚰蜒,类似蜈蚣,这个主要是法执。前面两个瞋都是我执,就是你有你的知见,他有他的知见,就彼此互相的斗诤。学者、外道特别喜欢依法执而斗诤,就是戏论瞋。
我们看大乘佛法很喜欢把重点放在前面,前面讲慢,这个讲瞋。慢,障碍我们上求佛道;瞋,障碍我们下化众生。因为瞋心伤害大悲,而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我们看佛陀对瞋心是要求很严格,佛陀把瞋心拉了一个底限,叫做“瞋心不受悔”。我解释一下。这个是菩萨戒的底限。就是说某一个人他刺激你、毁谤你、诬陷你,你发脾气,可以理解。你凡夫嘛,他用非理的方式来刺激你,你发脾气,可以理解。但是对方向你真诚地道歉,道歉以后你还继续发脾气,那你就是犯菩萨戒了。这个是佛陀给菩萨的底限,就是他要跟你和解,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过去是怎么样。为什么?因为这个菩萨他必须要广结善缘、下化众生。就是你不一定要马上利益他,但是你要保持一种利他的意乐。
佛陀化解瞋心是很高明的,他从根本上消除对立,就是说自他交换。比如说,你跟你儿子两个发生了不愉快,你现在先不要管你发生什么事,你现在先从你的角度走出来,走出你的位置。你做妈妈的,你先走出你的位置,你跑到你儿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如果我是一个儿子我会怎么想?就自他交换。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你会发觉他不是冲着你来的,其实站在他的角度他只是想追求快乐。我们也是追求快乐,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也没有比别人高明。所以,当你试着走上他的位置去看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同理包容的心,就是我不跟你对立,我试着走到你的位置来看: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也会讲出同样的话,因为他想追求快乐,追求安乐此心同。
所以,这个地方就化解对立,就是自他交换。你对立心一化解,你能够有一份的包容,瞋心就调伏下来了。
(三) 痴
第三个是愚痴。愚痴在菩萨戒也是重罪。
我们看愚痴的相貌。看经文。
守宫百足 鼬狸鼷鼠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 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 而集其上
这个愚痴在佛法里面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根本无明,一个是枝末无明。什么叫根本无明呢?我们看经文。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这五种动物,我们简单提出老鼠。你看那个老鼠,第一个,它一定在黑暗中走动,就是无明,它不是在有光明的地方。它走动的时候,老鼠一出来它也没什么章法,就东走走西跑跑,它就到处地攀缘。这五种虫就是“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它走的时候不是有一定的规划的路线,它往东跑往西跑,就是到处攀缘。攀缘心就是根本无明,就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妄动。这是第一个。这个时候的一念妄动为什么叫根本无明呢?因为它本身,第一个,还不算烦恼,它只是一个愚痴相;第二个,它没有特定的对象,它只是广泛的攀缘,但是它没有锁定到底是要攀缘财富,或者是男女的感情,还是声名,它没有一个特定的对象,所以它相对微细,叫独头无明。
等到这个攀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稳定下来叫做枝末无明,它就有特定对象了。它开始追求什么呢?比方说厕所中的屎尿。就这世间的五欲都是不清净的,不清净的就像是厕所的屎尿,经常流出来。流出来有什么呢?蜣螂,就是地上爬的金龟虫,它就喜欢在屎尿上面去攀缘不净物。
也就是说,前面的根本的愚痴只是一个攀缘心,到了枝末以后,它变成一种爱取了,它有特定对象了,它可能是财、色、名、食、睡等等。
这个愚痴,我们叫做颠倒想。什么叫颠倒想呢?它是由人生经验而来的。比方这个人,他可能小时候没有饭吃,所以他吃到饮食的时候他特别快乐,他就把那种快乐的影像抓住,这辈子饮食对他来说可能是他追逐的重点。有些人他从小就没有房子住,经常被赶到东边赶到西边,所以他没有安全感,他对房子这个影像特别执着。就是众生愚痴,攀缘,各有各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叫愚痴呢?简单地说就是他有所得。这是一个问题了,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在临终的时候,千万不能起愚痴,不能起颠倒想。它问题在哪里?这个颠倒想就是说,我们凡夫如果没有经过因缘观的训练,我们在娑婆世界活了八十岁也好,九十岁也好,会觉得说我应该要有一个结果才对。我辛苦了一辈子,我这么努力去经营我的人生,我好歹有个结果。
对不起!人生没有结果,你最好早点知道。就是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起颠倒?为什么会再投胎?就是有所得。我们以为,我今生的努力,不管是好是坏我都认了,但是请你给我一个结果出来。
我们听听佛法讲一句话,“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好,人生怎么来的?这个很关键!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会从什么地方回去。就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在因缘和合之前我们是没有今生的。所以今生是从哪里来?从空性而来,从一念的无相的清净心,受业力的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来。诸位!我们今生是无中生有,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对不起,人生没有结果。
净土宗最难突破的就是临终正念,念佛容易正念难。这个就是智慧的问题了。就是我们到晚年怎么收尾?人生的开始靠福报力,你福报很大,说你就可以把人生因缘开展出来。所以人生一开始叫做性空缘起。恭喜你!你福报大,你能够从空性开展出你美妙的人生,你有好的事业、好的家庭、好的子女,从空性创造这么多因缘!但是对不起,晚年请你收尾。你从性空缘起靠福报力,到晚年要逆向操作,缘起性空。你有本事把因缘开出来,你就有本事要把它收回去,靠的就是智慧了。有些人,人生他开得出来,他没办法收尾。就是说,有些人只会操作性空缘起,他不知道怎么操作缘起性空,所以他死的时候就心不甘情不愿。你心不甘情不愿你怎么往生呢?你只好继续投胎了,因为你不甘心人生没有结果,你为了追求结果,你到来生去追求,结果你来生还是没有结果。所以这个愚痴,这个地方是个盲点了。就是说,我们一直希望人生有结果,事实上人生本来就没有结果。不是佛陀不给你结果,是本来就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它是一个业力的释放。
所以诸位!你既然有本事从无而创造你的人生,可以在今生里面开展出你的人生的因缘法,你就有本事把它收回去。你有本事性空缘起,你就应该有本事缘起性空。这样子,你临终的时候才能保持正念。
对治愚痴就是用因缘观。你有本事把因缘的门打开,你就得有本事把它关掉,就这样子。
(四)贪
我们看下一段,第四,贪爱。
狐狼野干 咀嚼践踏
哜啮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竞来搏撮
饥羸慞惶 处处求食
这个地方指的是贪爱的烦恼。这个贪爱有两段:一个是有力贪,一个是无力贪。有力贪就是你本身有大势力,你可以直接去追求、去贪爱,比方说狐跟狼,它可以去追求小一点的什么鹿、兔子等等。无力贪就是说它本身没有势力去贪,然后别人吃剩了以后,它向别人乞求一些剩肉剩骨等等,比方说野干。
我们看经文。
“狐狼野干。”这个狐狼是有势力的,它可以主动地去贪。野干只能够向别人乞求而贪。
不管是有力贪,不管是无力贪,总之贪到以后是“咀嚼践踏”。咀嚼就是有用的肉,血肉,这个地方主要指的是肉;践踏就是没有用的骨头就践踏。然后就“哜啮死尸”。哜就是吸,吸它的血;啮就食其肉;死尸指的是三界的快乐。最后就是骨肉狼藉,散乱各地。这个指的是贪取,是贪爱烦恼中比较轻的。
比较重的就是直接用夺取,非理的夺取。比方说狗,你看非洲的狗,野狗,老虎跟狮子去猎食的时候这个狗在旁边看,等到你猎到以后,那些狗一整群三四十只,你要把这个猎物吃掉,它就开始要抢你的猎物。就是比喻这种国王盗贼,你贪到以后引来这个群狗:国王盗贼,来夺取你的东西。当然你也不愿意,最后互相就怎么样?“竞来搏撮”,就互相地抢夺。“饥羸慞惶,处处求食”,因为内心的贪爱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这个贪爱从生到死就没有间断。
这个是贪爱。
贪爱,佛陀是修不净观来对治。这个不净观的意思,不一定是观它不清净。比方说我喜欢贪财富,那你说财富不清净,这个很难理解。这个不清净是指它的过失。就是,世间的快乐,你要追求它也可以,但得你想清楚了再做。世间的快乐,三界的快乐,它会夹杂烦恼,你一定会起烦恼的,“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烦恼再重了以后,你就造生死业;第三个就是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三界的快乐为什么说不净呢?因为它夹杂了很多的烦恼业力,你要付出老病死的代价。简单地说,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透过不净观对治贪爱。就是说,佛陀说你不就是喜欢快乐吗?佛法里面多的是快乐!极乐世界你有涅槃寂静乐。你看极乐世界的涅槃寂静乐是什么?“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你可以一个人在极乐世界,不跟人群互动,说我这个人带一点声闻种性,你可以一个人在树下活动。你也可以“菩提觉法乐”,可以同时亲近十方诸佛,学习无量的法门,在无量的三昧当中享受大乘法乐。所以诸位,我们必须把快乐转移到极乐世界。这个就是这样子,大乘佛法,你不能硬压它,你要转识成智,就是要把你这种贪爱三界的快乐那种动力,转成对极乐世界的好乐。
佛陀度化三乘的诸子就是这样。他一开始用功德庄严来摄受他们,他听不进去,佛陀用三车的快乐。他说你不就是喜欢游戏吗?我就用三车让你游戏。所以我们在调心的时候记得,你不能去断灭它,你要把它疏导,把有为的快乐转成一种无为的快乐。
(五) 疑
我们看最后的“疑”。
斗诤揸掣 啀喍嘷吠
这个疑惑就是彼此互相的猜忌,我怀疑你,你也怀疑我,彼此就斗诤了。这个“揸掣”,就是产生对立。产生对立以后,就“啀喍嘷吠”。“啀喍”就是两只狗互相地咬,你咬我,我也咬你。到最后互相地出言毁谤、互相攻击。这个就是疑惑。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7422/416485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
这一段是讲到〈譬喻品〉,所谓的三界火宅。那么三界火宅佛陀用两段来说明,一个是长行,第二个是重颂。长行的意思主要是讲到释迦牟尼佛跟弟子之间相互的一个互动关系,说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两套“房子”:
一套是真如之宅,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因地叫做一念心性,果地叫做清净法身。这个房子不但高大,而且具足功德庄严,这是我们原来的家。
另外一套房子就是三界之宅。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会在三界得一个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果报体,这个是我们现在的家。这个家的特色是,它有快乐,但也有痛苦。我们为了追求快乐,必须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所以我们基本上就两个“家”:一个是我们真正的家,一个是我们暂时住的房子。
我们凡夫的心态是这样,我们喜欢在三界之宅待着。为什么呢?虽然有老病死,但是它有种种的快乐,有种种的游戏。所以我们虽然受了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们不怕。这是我们凡夫的心态,只看眼前,不看未来。所以佛陀慈悲就来到了我们三界之宅,陪着我们成长,陪着我们,告诉我们说,这个房子你别待了,你还是回家吧,家里面有功德庄严。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功德庄严是比较遥远的,追求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比较贴近的。这是根机的问题。所以佛陀说,好,你享受快乐也没事,那你就边享受快乐边学佛。所以佛陀就施设种种的法门来教导我们如何回家。佛陀生生世世,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而我们就在三界里面,一方面享受世间的快乐,一方面修学佛法。
直到有一天,佛陀离开我们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三界,突然间产生了变化,佛陀看到这个三界起火了,这个时候“生大惊怖”。也就是说,佛陀一开始都是鼓励我们直接回家,但是当佛陀看到火以后,他深入地思惟一件事情,说是“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三界果报体从寿命八万四千岁一直递减到两万岁以内,乃至于到八十岁的时候,这个三恶道的危机出现了。
诸位!佛陀可以陪我们成长,但是佛陀画一条底限,就是你不准给我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底限。所以佛陀看到三恶道的危机出现的时候,就生起大惊怖,然后改变了他的教育策略。佛陀暂时不要我们回家了,佛陀就跟我们说,你不就是要快乐吗?我的佛法里面多的是快乐,比方说涅槃寂静乐。你要是喜欢修小乘法,我们也有,你安住在寂静当中,身心世界也出现无量的快乐让你享受;你要是发了菩提心,走大乘佛法,我们也有菩提觉法乐,大乘的法乐让你修学。所以佛陀不再讲“功德庄严”这四个字了,开始用快乐来摄受我们。为什么?因为时间紧迫,大火已经生起,三恶道危机出现了。
诸位弟子们知道我们不用追求功德庄严,可以追求快乐,那刚好满足我们的心愿。所以这个法一旦投机,他就会主动地去追求。所以大家就争相走出三界之宅,来到了空地。从三界的火宅到真如本性,佛陀设立了一个中间的休息站,就是“我空”的真理。这个地方没有火,但是也没有功德庄严。所以佛陀的意思怎么样?先免除灾难,保住不堕三恶道,保住你的善根。
三乘的弟子来到了空地以后,就坐在空地休息,至少没有火了!他们就跟佛陀说,您当初答应我们的羊车、鹿车、牛车呢?佛陀这个时候从仓库里面开出了又高又大的大白牛车。他说你上去坐,我当初答应你的快乐也是有,另外还有功德庄严。佛陀意思就是说,其实享受快乐跟成就功德庄严是不冲突的。所以三乘的诸子搭上了大白牛车,就快乐地回家了。
这个就是佛陀所谓的两阶段的救拔:第一阶段先免除灾难,离开三界;第二阶段就是等赐大车,直趋佛道。前面的长行文就是在讲这个观念,佛陀为什么要“为实施权”,又如何“开权显实”。
壬二、重颂 分二:癸一、颂立喻;癸二、颂合法
长行文有一段是没有交代的,就是:佛陀离开一段时间,在两千五百年前又来到娑婆世界,看到三界起火了,他为什么生大惊怖、他为什么要改变策略?就是说,到底这个火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伤害,佛陀并没有讲,在长行没有讲。
就是说,他当初看到了火,是为什么生大惊怖,到底这个火对我们产生一个多大的影响,这一点佛陀在重颂里面会详细地说明。就是,前面的长行文里面没有交代的,这个火灾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火灾一起就容易堕三恶道,佛陀必须在重颂里面再加以说明。
好,我们看经文。壬二的重颂分两段。
癸一、颂立喻 分二:子一、颂总喻;子二、颂别喻
先讲出这个譬喻。那么譬喻当中,先讲这个总喻。
子一、颂总喻 分三:丑一、颂长者家宅喻;丑二、颂五百人喻;丑三、颂火起喻
丑一、颂长者家宅喻
看经文。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复顿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 基陛隤毁
这个地方说明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离开我们一段时间,在两千五百年又回到三界以后,他看到的这个三界之宅产生变化。他看到什么呢?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福德智慧具足的佛陀,他来到这个三界的大宅。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陀教化的地方,这个大宅住了很多很多的六道众生。因为佛陀离开一段时间,这个三界之宅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其宅久故”;第二个,“而复顿弊”。就是这个房子又老旧又破败。
诸位!什么叫新房子?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是从寿命来判断的。当我们人寿是在两万岁以上的,这个房子是新的,它不容易起火。它各方面的设备都比较坚固,它的预防设施,整个消防系统都非常的完备。但是当这个房子的寿命低于两万岁,正式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房子就很容易起火了。所以它说明这个房子已经是既老旧又破败。
是怎么个老旧、破败法呢?说是“堂舍高危”,先看老旧。这个堂指的是色界,色界是高层,高堂;舍就是欲界,这个就是指色蕴。色界跟欲界的果报体是老旧、危险。简单讲这个色身就是不堪修行,就是色身羸弱了。
“柱根摧朽。”这个柱根就是我们的命根。前面的堂舍是色蕴,是讲色身;那么柱根是讲行蕴,就是我们的命根。命根摧朽不牢固,就是寿命短暂。你看一个房子,柱子一断,房子就没了,所以它是命根。
“梁栋倾斜。”这个梁栋就是受蕴跟想蕴,泛指整个六识的活动。我们整个修行,开始思惟法义、建立智慧、发菩提心都靠心识。但是不幸的是,当我们的果报体入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是倾斜的,就是歪斜不正。就是这个心识的活动闇钝了,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读经的时候很难体会它的法义了。这个心识不灵活了。
“基陛隤毁。”基陛就是第八识。第八识里面有很多烦恼业力的种子,在五浊恶世当中,它很容易开始躁动不安,很容易生起现行。
简单地说,这个身心世界已经进入一种老旧而不安稳的状态。这是老旧。
再看第二段,看破败。
墙壁圮坼 泥涂阤落
覆苫乱坠 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 杂秽充遍
前面是讲到我们的身心世界进入到老旧,是约时间。长时间的轮回就老旧了,产生等流习惯了,不容易改变了。那么这以下的破败是约空间,约它里面的设备,说是“墙壁圮坼”。墙壁指的是色身,已经不调了,圮坼就是不调了。“泥涂阤落。”泥涂,就是古时候那个墙壁用泥土涂上去,就是这个墙壁已经老化、剥落了,这个指的是我们的皮肤,皮肤已经老化。“覆苫乱坠。”覆苫指的是头发,头发掉落了,威仪不整。
这一段都是指色身,开始就是色身的果报体败坏。这以下讲心识的败坏。
“椽梠差脱。”椽梠是什么呢?我们古代的房子,上方除了有这种柱子的梁栋以外,还有小木条来支撑整个屋顶。这个椽梠指的是整个六识的心识,已经是差脱了,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走位了,心识在取境的时候已经不清楚了,闇钝了。
“周障屈曲。”这个周障屈曲就是它到处攀缘追逐,最后“杂秽充遍”,就到处在六尘里面产生贪爱的烦恼。
这个地方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又重新来到娑婆世界以后,他看到了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这个三界之宅已经是既老旧又破败。既老旧又破败只是讲一件事情,就是说这个果报体已经怎么样?不是法器,不适合修行了,这个五蕴果报体已经不适合修行。
《楞严经》对这个五蕴讲得很清楚,它说五蕴有两种:
一种是五清的五蕴。就说你福报大、善根好,你生长在人寿两万岁、五万岁、八万岁的时候,你那个身心世界,你一打坐,一坐十几个小时,你拜佛一次可以拜好几个小时。那叫做法器。这个果报体它随顺于修行。
但是,如果你运气不好、因缘不好,你今天是来到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果报体怎么样?它不堪修行了。它还适合你享受快乐,但是你要修戒定慧已经不适合,它不是法器了,就是它既老旧又破败。
我们生长在五浊恶世,那怎么办呢?《楞严经》讲出一个办法,它说借而不住。它说你也不能够没有五蕴,没有五蕴你也不能够读经,不能拜佛,你要靠这个色身去拜佛,靠心识去观想皈依。所以它提出一个观念,末法时代的五蕴你只能借,但是你不能执着,只是借假修真。禅宗也是这个概念。禅宗就是说,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这个心,第八识;意,第七识;识,前六识,所以离心意识参就是远离五蕴的意思。你看禅宗的公案,你不能动用五蕴。就是:弟子心不安!将心来,吾与汝安。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远离五蕴。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五蕴它所带动的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烦恼跟业力。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说,你老是喜欢在三界里面投胎,就使用这个五蕴,它有什么过失呢?
印光大师很喜欢举文昌帝君作公案。他说,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古时候能够做士大夫,那是中央级的官员,而且他每一生做官的时候都是为老百姓造福利的,他修了很多福报,所以他第十八世的时候还是往生到欲界天,他要往上升的。但突然间,因为那个时候刚好秦朝末年,大家生活很困难,所以他在往上升的时候看到众生的痛苦,生了悲悯心。所以这个人的念头一动,“仁者心动”,这个念头一动就带动业力了,就到人间又投胎了。仰仗他的福报力,就投胎到汉高祖的爱妃,就是戚夫人那里,做她儿子。就是赵王如意。
诸位!文昌帝君是挟带着十七世的福德力来投胎的,所以他投胎以后,历史上说他有两个特色:第一个,他的脸有帝王之相;第二个,他的个性得到汉高祖的赏识。他觉得这个赵王如意虽然不是嫡长子,但是他的个性、胸量,他的智慧、判断力,都跟汉高祖比较类似;反而吕后所生的儿子,这个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跟他的个性不相应。所以汉高祖曾经有一次要废长立幼,要把刘盈的太子给废了,立赵王如意。当然吕后反对,吕后就召集了所有功臣反对,后来汉高祖只好作罢。但这件事情就激怒了吕后,所以在汉高祖死后吕后就报仇了,首先把戚夫人给杀了。戚夫人在汉高祖生病的时候就知道大难将至,她赶快把她的儿子送走,就说你赶快到赵国去,到你的封地去,离开朝廷,或许能够免除这场灾难。但是吕后还是不简单,想方设法把他调回来,把他给杀死。
诸位!你杀的不是一般的人,你杀的是一个大福德之人。所以文昌帝君在那一生受到重大的刺激,因为他平白无故遭此灭门之祸,所以他心怀仇恨,就启动他后来的报复。后面我们就不讲了,总之他那个仇恨心一启动以后,他就变成一只龙,然后就迁怒很多的众生,杀了三千多个众生,后来变成一只毒龙。
我们现在只要看一件事情:文昌帝君在三界轮回,本来是一个谦谦君子,读圣贤之书,修圣贤之道的谦谦君子,他怎么就变成毒龙?请你告诉我答案。这个就是生死轮回,你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的色受想行识隐藏了无量的烦恼业力,你不知道你来生会遇到什么人刺激你。为什么讲“诸行无常”还不太可怕,“诸法无我”最可怕?轮回就像抽签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你来生会遇到哪一个冤家,做出可怕的行为去刺激你的烦恼业力,然后让你堕落。你不知道。
诸位!我们平心而论,文昌帝君能够保持十七世的人身,这个已经是不简单了。你说人身,你前生做人,今生又做人,来生又做人,以印光大师的标准,你能够连续三生做人就很难。你知道吗?印祖说“三世怨”,他说一个人做人,第一生刚开始从三恶道出来,贫穷;有善根的人遇到贫穷他会起惭愧心,修福,第二生享受福报;第三生堕落。按印祖的意思,你人生能够保持三生做人,就已经非常不简单了。文昌帝君做人做了十七世,都还是士大夫,都没有堕落;到了第十八世遇到了吕后这冤亲债主,刺激他的瞋心,启动他复仇之路,从此以后堕落。
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生大惊怖。
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是经不起刺激的,说实在的。一个圣人,你刺激他,他没关系,他心无所住。我们对于外境有强烈的感受,这个感受会引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很难摆脱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当外界起火的时候佛陀会这么的惊怖。因为第一个,动荡不安;第二个,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小孩子什么时候要堕落,你永远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它会激发我们的烦恼跟邪见。环境越不安稳、寿命越短暂,越不容易解脱。
轮回就是你不能经常投胎。按照佛法的意思,投胎的次数要越少越好,因为你每一次投胎都充满了变数。所以从资粮位菩萨的角度,我们到一个地方受生,我们希望一投胎,你要给我长一点的寿命,对我们是有利的。你不敢说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你好歹给我二十劫、三十劫,必须要一个稳定的时间来修学。但是不幸的是,当我们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寿命短暂,我们不得不数数投胎。结果,你活了八十几岁,佛法才懂一点就死掉了,来生又是懂一点点又死掉了。完了!这个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就是佛陀为什么产生惊怖。
这个地方说,这个房子是又老旧又破败,第一个环境动荡不安,更可怕的是寿命短暂,你不得不经常投胎,你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考验。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冤亲债主会出现,不知道自己心中的烦恼业力什么时候被激发。
这就是佛陀改变策略的重点之一,就是三恶道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了。
丑二、颂五百人喻
看经文。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这个五浊恶世有什么人住在里面呢?有五道的众生。这个五道就是把阿修罗并到其他道去了,这是六道众生。这其中有三十个人是有善根的,是佛陀要马上救拔的。否则善根一旦到三恶道去,即将受到毁灭性的伤害。
丑三、颂火起喻 分四:寅一、颂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寅二、颂穴中事喻色界火起;寅三、颂穴外事喻无色界火起;寅四、总结众难非一
前面只是说明佛陀看到三界起火以后生起惊怖,并没有说到底火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这以下就正式地说明,为什么佛陀看到火以后内心产生惊怖呢?因为它会把我们无量劫来深藏在色受想行识深处的烦恼跟邪见的种子给逼出来,变成一种现行的活动。这个就是佛陀最怕的地方。就是,这个人虽然有善根,但是也有烦恼、有邪见,那你要是不刺激他,你让他有一个稳定的修行生活,他还有可能成就圣道;但是这个凡夫,你一刺激他,他就受不了了。
寅一、颂地上事喻欲界火起 分四:卯一、明所烧之类;卯二、明火起之由;卯三、明火起之势;卯四、明被烧之相
我们看经文。这个经文,因为它比较复杂,我们看附表第十。附表第十就是这个火到底把什么东西给烧出来、给逼出来。
卯一、明所烧之类
壹、三界思惑(五钝使)
一、别明
第一段,三界的思惑。这是三界的烦恼,我们叫五钝使。就是烦恼的活动它不像邪见那么的快速,它活动比较缓慢迟钝。就是很少人心境一接触马上起烦恼,大部分都是先起邪见,再起烦恼,所以这个烦恼的活动相对地要有一段时间的酝酿,它比较迟钝。
(一) 慢
五钝使,第一个,慢。看经文。
鸱枭雕鹫 乌鹊鸠鸽
这有八种鸟,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诸位可以自己看注解。这八种鸟就比喻我们在内心深处的高慢心被这个动荡不安的环境给逼迫出来了。
这八种鸟的特性,古德讲两句话加以形容,说:“自举轻他,陵高下视。”这个鸟类在看东西,它是习惯从上面往下看,所以它就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渺小,只有它最伟大。这高慢心重,就是这个人容易高估自己。
那么为什么这个鸟它容易高慢呢?一个人高慢主要有六个原因:第一个,聪明,心思特别灵巧;第二个,色美,色身美妙庄严;第三,强壮,身体健康强壮;第四,自在,他身心没有太多的罣碍;第五,富贵,生活富贵;第六,行善,造了很多慈善事业。所以他以六种的因缘来自我高慢。
我们讲一件就好了,讲这个鹫,老鹰。我过去住在山上,就经常看到老鹰的活动。老鹰它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个,它觅食的时候,它飞得非常高,很高很高。因为它眼睛好、活动力也强,所以它只要觅到食物,马上可以采取行动。所以第一,它要觅食的时候就飞得很高。第二个,它休息,老鹰休息的时候一定停在一棵树的最高处,没有例外,尤其是枯树,它最喜欢停在那种又高又耸立的枯树的最高点,它的习性。所以你看老鹰看事情,它永远从高处去看。所以它这个会有什么问题?你看老鹰,它有时候觅食的时候,会错估自己的形势。它要去吃这个狼的时候,有时候失败。如果狼大只一点,这个老鹰有时候吃不过它。但是它在高空看的时候,它就以为狼比它小。
高慢心的危害是障碍菩提道。诸位你受菩萨戒你会知道,菩萨戒有三种心是特别障道的:第一个高慢,第二个瞋恚,第三个愚痴。小乘的戒法重贪,因为它出离。你有点高慢,它也无所谓,因为高慢心也不障碍禅定,它比较微细。但是你学习佛法,在广学多闻、成就智慧这一块,因为大乘佛法的智慧往往不是跟老师学,要同参道友互相学习,所以佛法对高慢它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我过去有一个经验,这个高慢我自己有一个体验。我以前领导一个佛学院,我带一班高级部。这高级部都是已经经过初级班跟中级班的修学,所以我带他们研讨一些课程。研讨课程的时候,有时候研讨的主题是我的强项,所以我的心就站得很高。我心里想,这个东西是我的强项,我研究这么多年了。但是我发觉,大凡是我特别强项、特别熟悉的题目,我都很难受益,反而是我比较生疏的地方我比较受益。后来我就自我反省,我要调整心态,就是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拉到一个高点。后来我就即便是强项,也刻意把我的心拉下来,拉到低处,我发觉我这一堂课非常受益,即便他们讲的没有讲到重点,但是我还是非常受益。就是古德说的“谦受益,满招损”。
诸位你永远记住,一个人站在高点,对你很不利,因为你是一种能量的耗损。只有站在低处,你才能够接受到更多的能量。那么这一次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深深地体验到,重点不是对方有多高深的学问,重点是我要把心态调整好。后来我跟学生研讨,我就刻意把自己拉到最低,我就专心听他讲。我发觉,他不管讲的是不是深入,我每一堂课、每一个人讲的话,我都很受用。
这个地方很重要!
诸位!你不能把你自己的学佛之路越走越窄。只有你的师父可以教你呀?那要你师父往生怎么办呢?同辈之间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能够左右逢源,他可以跟某甲学他的专长,他可以跟某乙学他的拜佛,他可以跟某丙学他的打坐。为什么?他谦卑。所以他的学习对象不是只有老师,他甚至于可以跟学弟学习。他就有这个本事,低下头,跟比他晚来的学习。高手!
诸位!我们必须要让自己永远保持进步,但是末法时代不幸的是老师会越来越少。所以现在,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外境,这是我们的共业,我们改变心态,你把心调低一点。你的心每调一点点,你会发觉你的老师会越多;你再往下调,你的老师又越多,就是这个概念。就是说,你到底是要把你的学佛之路越拉越窄,还是要越拉越开阔,这个关键就是高慢。你要站在高点,你就没有人可以学习了。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你自己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大乘佛法把高慢制得很重?就是一个菩萨你不能只跟你老师学习,你要跟你的同辈学习,甚至于跟你的学弟学习,因为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各有各的优点。这就是佛陀对高慢,他为什么在十波罗夷罪制得很重的原因,因为障碍你的学习之道。
(二) 瞋
我们看第二的“瞋心”。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这以下讲瞋恚,讲出五种毒虫。蕅益大师说瞋恚有三种瞋,说一个人发脾气有三种原因:
第一个,非理瞋。就这个人他又福报大,又放逸,所以他不管有没有道理,你只要不合他的心,他动不动就发脾气。这种人是什么呢?蚖蛇,就是黑蛇。就是你明明没有触动它,它还是会咬你,它会主动地攻击人。这种人就是非理瞋,这是放逸的众生。
第二个,执理瞋。修行人很多是第二种,就是毒蝎。就是说,你要不碰它,它也不咬你;但你一碰它,不管故不故意,你一旦触动它,它就伤人。就是我们说的得理不饶人。菩萨戒是不允许得理不饶人,菩萨戒要理直气柔。这个就是要注意的,执理瞋。
第三个,戏论瞋。戏论瞋就是蚰蜒,类似蜈蚣,这个主要是法执。前面两个瞋都是我执,就是你有你的知见,他有他的知见,就彼此互相的斗诤。学者、外道特别喜欢依法执而斗诤,就是戏论瞋。
我们看大乘佛法很喜欢把重点放在前面,前面讲慢,这个讲瞋。慢,障碍我们上求佛道;瞋,障碍我们下化众生。因为瞋心伤害大悲,而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我们看佛陀对瞋心是要求很严格,佛陀把瞋心拉了一个底限,叫做“瞋心不受悔”。我解释一下。这个是菩萨戒的底限。就是说某一个人他刺激你、毁谤你、诬陷你,你发脾气,可以理解。你凡夫嘛,他用非理的方式来刺激你,你发脾气,可以理解。但是对方向你真诚地道歉,道歉以后你还继续发脾气,那你就是犯菩萨戒了。这个是佛陀给菩萨的底限,就是他要跟你和解,你一定要接受,不管他过去是怎么样。为什么?因为这个菩萨他必须要广结善缘、下化众生。就是你不一定要马上利益他,但是你要保持一种利他的意乐。
佛陀化解瞋心是很高明的,他从根本上消除对立,就是说自他交换。比如说,你跟你儿子两个发生了不愉快,你现在先不要管你发生什么事,你现在先从你的角度走出来,走出你的位置。你做妈妈的,你先走出你的位置,你跑到你儿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如果我是一个儿子我会怎么想?就自他交换。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你会发觉他不是冲着你来的,其实站在他的角度他只是想追求快乐。我们也是追求快乐,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也没有比别人高明。所以,当你试着走上他的位置去看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同理包容的心,就是我不跟你对立,我试着走到你的位置来看: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也会讲出同样的话,因为他想追求快乐,追求安乐此心同。
所以,这个地方就化解对立,就是自他交换。你对立心一化解,你能够有一份的包容,瞋心就调伏下来了。
(三) 痴
第三个是愚痴。愚痴在菩萨戒也是重罪。
我们看愚痴的相貌。看经文。
守宫百足 鼬狸鼷鼠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 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 而集其上
这个愚痴在佛法里面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根本无明,一个是枝末无明。什么叫根本无明呢?我们看经文。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这五种动物,我们简单提出老鼠。你看那个老鼠,第一个,它一定在黑暗中走动,就是无明,它不是在有光明的地方。它走动的时候,老鼠一出来它也没什么章法,就东走走西跑跑,它就到处地攀缘。这五种虫就是“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它走的时候不是有一定的规划的路线,它往东跑往西跑,就是到处攀缘。攀缘心就是根本无明,就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妄动。这是第一个。这个时候的一念妄动为什么叫根本无明呢?因为它本身,第一个,还不算烦恼,它只是一个愚痴相;第二个,它没有特定的对象,它只是广泛的攀缘,但是它没有锁定到底是要攀缘财富,或者是男女的感情,还是声名,它没有一个特定的对象,所以它相对微细,叫独头无明。
等到这个攀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稳定下来叫做枝末无明,它就有特定对象了。它开始追求什么呢?比方说厕所中的屎尿。就这世间的五欲都是不清净的,不清净的就像是厕所的屎尿,经常流出来。流出来有什么呢?蜣螂,就是地上爬的金龟虫,它就喜欢在屎尿上面去攀缘不净物。
也就是说,前面的根本的愚痴只是一个攀缘心,到了枝末以后,它变成一种爱取了,它有特定对象了,它可能是财、色、名、食、睡等等。
这个愚痴,我们叫做颠倒想。什么叫颠倒想呢?它是由人生经验而来的。比方这个人,他可能小时候没有饭吃,所以他吃到饮食的时候他特别快乐,他就把那种快乐的影像抓住,这辈子饮食对他来说可能是他追逐的重点。有些人他从小就没有房子住,经常被赶到东边赶到西边,所以他没有安全感,他对房子这个影像特别执着。就是众生愚痴,攀缘,各有各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叫愚痴呢?简单地说就是他有所得。这是一个问题了,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在临终的时候,千万不能起愚痴,不能起颠倒想。它问题在哪里?这个颠倒想就是说,我们凡夫如果没有经过因缘观的训练,我们在娑婆世界活了八十岁也好,九十岁也好,会觉得说我应该要有一个结果才对。我辛苦了一辈子,我这么努力去经营我的人生,我好歹有个结果。
对不起!人生没有结果,你最好早点知道。就是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起颠倒?为什么会再投胎?就是有所得。我们以为,我今生的努力,不管是好是坏我都认了,但是请你给我一个结果出来。
我们听听佛法讲一句话,“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好,人生怎么来的?这个很关键!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会从什么地方回去。就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在因缘和合之前我们是没有今生的。所以今生是从哪里来?从空性而来,从一念的无相的清净心,受业力的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来。诸位!我们今生是无中生有,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对不起,人生没有结果。
净土宗最难突破的就是临终正念,念佛容易正念难。这个就是智慧的问题了。就是我们到晚年怎么收尾?人生的开始靠福报力,你福报很大,说你就可以把人生因缘开展出来。所以人生一开始叫做性空缘起。恭喜你!你福报大,你能够从空性开展出你美妙的人生,你有好的事业、好的家庭、好的子女,从空性创造这么多因缘!但是对不起,晚年请你收尾。你从性空缘起靠福报力,到晚年要逆向操作,缘起性空。你有本事把因缘开出来,你就有本事要把它收回去,靠的就是智慧了。有些人,人生他开得出来,他没办法收尾。就是说,有些人只会操作性空缘起,他不知道怎么操作缘起性空,所以他死的时候就心不甘情不愿。你心不甘情不愿你怎么往生呢?你只好继续投胎了,因为你不甘心人生没有结果,你为了追求结果,你到来生去追求,结果你来生还是没有结果。所以这个愚痴,这个地方是个盲点了。就是说,我们一直希望人生有结果,事实上人生本来就没有结果。不是佛陀不给你结果,是本来就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它是一个业力的释放。
所以诸位!你既然有本事从无而创造你的人生,可以在今生里面开展出你的人生的因缘法,你就有本事把它收回去。你有本事性空缘起,你就应该有本事缘起性空。这样子,你临终的时候才能保持正念。
对治愚痴就是用因缘观。你有本事把因缘的门打开,你就得有本事把它关掉,就这样子。
(四)贪
我们看下一段,第四,贪爱。
狐狼野干 咀嚼践踏
哜啮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竞来搏撮
饥羸慞惶 处处求食
这个地方指的是贪爱的烦恼。这个贪爱有两段:一个是有力贪,一个是无力贪。有力贪就是你本身有大势力,你可以直接去追求、去贪爱,比方说狐跟狼,它可以去追求小一点的什么鹿、兔子等等。无力贪就是说它本身没有势力去贪,然后别人吃剩了以后,它向别人乞求一些剩肉剩骨等等,比方说野干。
我们看经文。
“狐狼野干。”这个狐狼是有势力的,它可以主动地去贪。野干只能够向别人乞求而贪。
不管是有力贪,不管是无力贪,总之贪到以后是“咀嚼践踏”。咀嚼就是有用的肉,血肉,这个地方主要指的是肉;践踏就是没有用的骨头就践踏。然后就“哜啮死尸”。哜就是吸,吸它的血;啮就食其肉;死尸指的是三界的快乐。最后就是骨肉狼藉,散乱各地。这个指的是贪取,是贪爱烦恼中比较轻的。
比较重的就是直接用夺取,非理的夺取。比方说狗,你看非洲的狗,野狗,老虎跟狮子去猎食的时候这个狗在旁边看,等到你猎到以后,那些狗一整群三四十只,你要把这个猎物吃掉,它就开始要抢你的猎物。就是比喻这种国王盗贼,你贪到以后引来这个群狗:国王盗贼,来夺取你的东西。当然你也不愿意,最后互相就怎么样?“竞来搏撮”,就互相地抢夺。“饥羸慞惶,处处求食”,因为内心的贪爱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这个贪爱从生到死就没有间断。
这个是贪爱。
贪爱,佛陀是修不净观来对治。这个不净观的意思,不一定是观它不清净。比方说我喜欢贪财富,那你说财富不清净,这个很难理解。这个不清净是指它的过失。就是,世间的快乐,你要追求它也可以,但得你想清楚了再做。世间的快乐,三界的快乐,它会夹杂烦恼,你一定会起烦恼的,“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烦恼再重了以后,你就造生死业;第三个就是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三界的快乐为什么说不净呢?因为它夹杂了很多的烦恼业力,你要付出老病死的代价。简单地说,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透过不净观对治贪爱。就是说,佛陀说你不就是喜欢快乐吗?佛法里面多的是快乐!极乐世界你有涅槃寂静乐。你看极乐世界的涅槃寂静乐是什么?“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你可以一个人在极乐世界,不跟人群互动,说我这个人带一点声闻种性,你可以一个人在树下活动。你也可以“菩提觉法乐”,可以同时亲近十方诸佛,学习无量的法门,在无量的三昧当中享受大乘法乐。所以诸位,我们必须把快乐转移到极乐世界。这个就是这样子,大乘佛法,你不能硬压它,你要转识成智,就是要把你这种贪爱三界的快乐那种动力,转成对极乐世界的好乐。
佛陀度化三乘的诸子就是这样。他一开始用功德庄严来摄受他们,他听不进去,佛陀用三车的快乐。他说你不就是喜欢游戏吗?我就用三车让你游戏。所以我们在调心的时候记得,你不能去断灭它,你要把它疏导,把有为的快乐转成一种无为的快乐。
(五) 疑
我们看最后的“疑”。
斗诤揸掣 啀喍嘷吠
这个疑惑就是彼此互相的猜忌,我怀疑你,你也怀疑我,彼此就斗诤了。这个“揸掣”,就是产生对立。产生对立以后,就“啀喍嘷吠”。“啀喍”就是两只狗互相地咬,你咬我,我也咬你。到最后互相地出言毁谤、互相攻击。这个就是疑惑。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107422/416485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