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5章 三年,天翻地覆!
第0905章三年,天翻地覆!
“老伯,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张好古笑呵呵坐在田埂旁的小凳上,与一旁的老农先聊着。
老农显然有些激动,看着身后那一垄垄粮食,老脸上是满足的笑意:“托首辅您的福,今年的收成啊,能过个好年了。”
“这可不是托我的福,我哪有这个本事。这是大家伙一起努力的结果,是你们自己劳动得来的。说托我的福,我可是受之有愧哦。”张好古说着,也是看向那一垄垄麦田,大旱过去,河南这块中原腹地,终于恢复点生机了。
“可不能这么说。首辅啊,你们大同党没来之前,俺们这些泥腿子,别说安心种田,那哪天不是被那些贪官污吏和那些士绅地主欺负啊。没有自己的田,没有自己的粮食,一家人被逼着当了家奴佃户,给那些地主老爷卖死卖活一年到头也吃不饱。”老农说起来,神情满是感慨。
“唉,天启年的好日子啊,从崇祯年开始,老百姓的日子就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先是钱越来越不顶用了,最后宝钞也成了废纸;再到后面,商人们也看不见了,县城里也没什么人做生意了,家里有点东西也不知道该卖给谁了;再往后,朝廷收粮收银子,可俺们哪有粮食和银子?偏偏朝廷不管不问,只知道问俺们这些穷人要东西,那些地主老爷官老爷家里谁不是良田千万,谁不是家里堆满了粮食金银,偏偏朝廷不管他们,只知道问俺们这些一无所有的人要东西”
“家里原本的田被地主老爷要走了,粮食和金银被官府收上去了,这还不算,朝廷还问俺们要钱,俺们就差把自己再卖一遍给朝廷交税了.这天启朝的好日子才几年啊,崇祯朝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官老爷们官官相护,那些士绅地主各个和县老爷有关系.俺们这些种地耕田的,得罪了谁呢,弄得家破人亡”
听着老农的感慨,张好古也是叹了口气:“朝廷弄到如今这个样子,最受苦的还是百姓啊。很对不起你们啊,明明我们回来三年了,可到了今年才能让大家伙吃饱,我这个做首辅的,有责任啊。”
老农一听急了:“元辅,不是这样啊,您能回来继续带着大家伙过好日子,大家伙可都是高兴的啊。大家伙可都是盼着您回来呢,这天灾人祸,说到底谁又能躲得过去?崇祯朝的时候俺们也遭过灾,可朝廷不闻不问还问我们要钱要粮不顾我们死活。哪像咱大同党啊,不仅救灾,还给俺们发粮,安排活计,让俺们不至于饿死。”
“这几年大同党干的事,俺们可都看在眼里呢。上哪找这么好的官啊,亲自带着俺们干活,帮着俺们寻找出路。哪怕是前两年灾情最严重的时候,都没饿死人,还能让我们吃上一顿热乎的,这就知足了,知足了。”
“更别提今年,这灾情过去了,粮食丰收了,今年是个好年,以后一年能比一年好,俺们盼的也就是这个奔头了。有大同党带着俺们,俺们不怕苦不怕累,日子有奔头就行。”
老农的话,让张好古缓缓点头:“是啊,老百姓盼的,就是个奔头,就是未来能有好日子,这也是我们大同党所一直努力,一直在做的。老百姓相信我们,我们这些做官做干部的,就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啊。”
一旁另一个农户笑着说道:“首辅啊,你可要保重身体啊,听说你天天操劳事务,这样可不行啊。您可得长命百岁,俺们这些人,现在只相信您能带着俺们过太平日子了。”
听着这话,张好古忍不住笑道:“哈哈哈,看来我得好好注意身体了。不过啊,大家伙也不用只相信我,我们大同党的干部啊,都值得相信。我相信我们党里这些年轻的,可爱的干部们,会带着大家伙,过上好日子。”
“所谓家给人足,斯民小康,这样的好日子,不远了。”
老农却是轻叹了口气:“哎,首辅啊,有您在,俺们肯定相信您能带着俺们过上好日子,可您要是不管事了,到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真不敢想啊。”
“就拿大明朝来说,天启朝的时候,老百姓日子多好,可到了崇祯朝,立马就变了。这一朝天子一朝臣,百姓的日子啊,就跟过陡坡一样,起起伏伏,根本不知道未来啥样。”
张好古也是叹了口气:“老伯啊,我现在三十来岁,拿活到七十来算,我再工作个三十年,可我总有一天是要退下来的,这大同啊,迟早是要交到新人手上。人这一辈子啊,看着时间很多,但能干事的时间太短,人这一辈子能做的事太少了。”
“我把能做的事尽力都做了,可做不了的事,也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人了。人不就是这样么,一代传一代,一代继承一代的希望和志向,慢慢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未来。”
“老伯啊,不用担心未来是啥样子,我们这一代大同党人也许未来就不年轻了,心头的血也没现在这么滚烫了,可总有年轻的大同党人,总有一腔热血的大同党人,他们就是未来。”
说着,张好古缓缓起身:“我压着,能压多久啊,这么大的个国家,这么多的百姓,这么多的事,就算我是千手千眼,也处理不过来啊。”
“这些,还是要靠制度,靠律法,靠自省”
和老农的一番闲聊,让张好古感慨颇多。
尤其是关于日后大同党的走向和未来,张好古很清晰的意识到,哪怕是大同党内,很多人的思想意识还是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而中枢的会议精神,也有很多人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
这样是不行的,大同党想要真正的长久存在下去,想要大同党那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不变的传承下去,大同需要走的路,还有很多很多。
离开了这个农庄,张好古看向一旁的一个年轻人,笑容和蔼:“你这里做的是不错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年轻人是这个农庄的负责人,负责领导百姓们建设,同时发展农庄的经济和商业,可以说一个农庄的发展好坏,农庄的负责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整个北方,山东、山西、河南、直隶、陕西、甘肃包括东北的辽宁、吉林、黑河,以及漠南漠北这些地方都是按照大同最新的土地管理法进行管理的。
按照大同律和大同土地管理法规定,所有的土地,无论是耕地也好,还是林地、草地又或者山林河流等资源都是大同所有,也就是国有;而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将耕地、草地、林地等资源再划分到各个农庄、牧场、林场,再由农庄、牧场、林场承包到户。
最后就是每个农庄的农户都有自己的耕地,牧场的牧民有自己的草场和牛羊,一方面是激发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毕竟给自己干活和给公家干活是不一样的,同时这份承包制度也保证所有资源都是在国有体系下生产运转。
国有,是大同目前的国策。
在如今这个大环境,这个五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期,必须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来搞发展,才能保证大同一直前进,带着百姓走向未来。
不过大同还有奖励制度,包括对军功、科研等各方面人才的奖励,发放包括宝钞、房屋、耕田等资源奖励及荣誉奖励。
大同,这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中原的国家,正在向四方展示着其蓬勃的发展力。
百姓们在中枢的号召下主动的进行生产,人们踊跃工作,工人在工厂加班加点,农民照顾耕田的同时兼顾修缮道路和维修堤坝河道,科研人员在夜以继日的研究科学,而将士们更是不断训练。
三年时间,旱灾并没有给大同造成沉重的打击,更没有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萎靡不振,相反,再重压之下,大同上下愈发的团结,其凝聚力高的令人难以想象。
例如江南的明朝,他们很难想象一个王朝的二品、三品大员亲自带头下地耕种,挖掘沟渠,更难想象在遇到危险和苦难的时候不是泥腿子们冲在最前面替官老爷挡住危险,反而是官员冲在最前面。
如今大同的工业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程度,以原有的基础为主,大同在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地先后建立四个工业区,后又在陕西建立第五个工业区,并通过修复的直道和加紧修缮的驰道将各个工业区连接。
拖工业发展的福,军方也进行了一波换装,原先各镇中的长枪、刀盾被火枪所取代,各类短缺的轻重火器逐渐在补全,原先经过大规模扩军所面临的装备缺陷问题得到补全,大同军方的力量再次得到提升。
拿水师来说,原本大同军方继承了北洋、东洋、西洋三个水师的精华,在这三年期间,大同陆续修缮了部分战船,同时在大连港口趴窝的那八艘铁甲船也终于能动弹起来了。
这个好消息可是让大同军方高兴不已,这几艘铁甲船在外面游弋一圈,比什么都强。
君不见刚刚派一支由一艘铁甲船与二十五艘各式福船组成的舰队去东瀛的江户湾逛了一圈,因为大同离开三年而变得有些蠢蠢欲动的东瀛立刻就安分下来。
那些不想再受制于东瀛幕府的大名们纷纷主动派人来朝贡,表现的无比乖巧。
大同这里发展一片良好,而江南的南明朝廷,还在混乱中摸索着道路。
倒不是崇祯不想励精图治还于旧都,而是他压根无能为力。
南人和北人的矛盾太大了。
自大明开国的南北榜案以来,南人和北人就是互相不对付,更别提现在是北人跑到南人这家里来抢饭吃,这让南国的士绅勋贵情何以堪啊?
但也正是这些北人的到来,让江南涌入了大量的有钱人,这些人可是带来了大批的金银,加上朝廷南狩时带来的金银细软,汇聚了海量金银的江南也迎来了繁荣和奢靡。
放眼金陵,日夜灯火不息,秦淮河上更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整个应天都在一种轻歌曼舞,灯红酒绿的沉醉之中,似乎完全忽视了北方的大同。
自从得知大同被旱灾牵制,南明小朝廷就彻底松懈下来,也就是崇祯和北人们还抱着还于旧都的想法,一直踌躇满志的要训练军队。
崇祯先是重新组建了江北四镇,随后又在北人们的支持下重建江南京营,重建的江南大营不再以各地的卫所兵为主,而是以募兵和乡勇为主。
崇祯也是看明白了,那些卫所兵真的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他算是知道为什么朱由校要取缔卫所了,这些卫所,沿海地区的都烂了,更别提内陆的卫所了。
也就是边关卫所还好一些,西北、辽宁,这些地方的卫所才算有几分当初太祖、成祖时的卫所风范。
在内阁杨嗣昌、温体仁、施凤来的主持下,在兵部尚书刘鸿训的一手推动下,江南大营从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等地招募乡勇组建募兵,同时在江浙和广东、福建等地不断购置火枪火炮,给崇祯训练了一支十万人的募兵大军。
这支军队完全按照新军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为了这个训练方法,刘鸿训还是在兵部里翻箱倒柜才找出来被兵部那些废物压在箱子底下吃灰的新军操典来。
十万人的募兵日夜训练,看起来还是很像模像样的,起码崇祯看着感觉不差,认为有这支军队在,守住江南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江北四镇,那完全就是炮灰,本质上是以江北那些逃散的卫所兵和流民为主组建的,加起来看着有七八万人的规模,但实际上战力和江南的卫所兵没什么区别。
如今的江南、浙江等地的卫所兵可不是当初面临倭乱时经历过战火训练的卫所兵,更不是当初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这些卫所兵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不是担心解散了这些卫所兵会让他们闹事,崇祯早想把这些吃干饭的给全部解散了,好省下一笔钱来训练更多的募兵。
看上去如今的南明朝廷发展其实也不差,尤其是以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为主,福建、广东本来就和海外有通商贸易,工商业发达,也不缺资金,而浙江更是江南一带的富裕地带,加上江南,南明的精华之地也就是这四省之地了。
至于江西、云贵川还有湖广,崇祯想管也管不了了,实际上如今的南明很像是各省自治,名义上都是听他崇祯的,但一个丢了国都,丢了整个北方丢盔弃甲跑到江南来的皇帝,还有什么威望?
也就是北人需要这么一个招牌,加上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以及南国士绅勋贵的利益说到底都是崇祯给的,没了崇祯他们也就失去了法理性,更加上有北方大同这个危险的敌人,他们还不想开始内战,这才让崇祯继续坐在皇位上。
自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明王朝的朝廷威望是越来越低,在地方的统治力也若有若无,直到如今,江南、浙江、江西三省还明确在明王朝的统治下,湖广已经有独立的趋势,而云贵川三省虽然忠君想要报效朝廷的人不少,但来江南也不容易。
至于广东广西,这两个省情况非常复杂,而福建更是几乎成了郑氏的地盘。
眼下的南明就是一个个势力联合起来的小朝廷,其朝廷到底有多少的统治力谁也说不出来,不然崇祯也不会费劲巴拉的重建江南大营,他现在对外人也不怎么相信了,毕竟这几年他被人骗的实在是太惨。
应天的皇宫之中,崇祯坐在御书房里看着面前的折子深深皱起了眉,周皇后很是担忧的看着崇祯。
自从他当了皇帝,从原来那个信王朱由检到如今的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那个唯唯诺诺的朱由检就不见了,但如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依旧是那么自命清高,自认不凡。
而经历了北方的惨白,崇祯的猜忌多疑愈发的严重了,同时看起来不刚愎自用了,但周皇后很清楚,崇祯还是那个崇祯,依旧是刚愎自用,依旧是生性多疑,依旧是遇事急躁,做事容易操之过急.
也不知道,他坐上这个皇位到底是对是错。
毕竟曾经的大明是那么强盛,辉煌,在先帝手里,大明成了四夷宾服的强大国家,明文明已经广播四海,万邦礼服。
而到了崇祯手里,大明先是内部分裂,然后国策混乱,最后日益倾颓直至失去半壁江山退居南国.
自古以来,以南胜北者,有几人?
遥想当年,那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还不是依旧困守南方?
这万世乾坤,不也只有一个明太祖么?
“陛下,喝点汤吧。”幽幽的叹了口气周皇后将人参汤送到了崇祯的面前。
崇祯先是一愣,随即说道:“麻烦皇后了。”
看着一脸憔悴,明明才而立之年却如同四五十岁之人一样苍老,毫无青壮年那生气和活力的崇祯,周皇后忍不住说道:“陛下,你再这么操劳下去,身体怎么守得住啊。”
崇祯却是叹了口气:“朕再不操劳,这大明就要亡在朕手里了。”
“朕知道,朕不过中人之姿,可越是如此,朕就越是要勤奋才是。”
“大明,离不开朕啊”
“张好古那个贼子,不会给朕太多时间的”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76928/363590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
“老伯,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张好古笑呵呵坐在田埂旁的小凳上,与一旁的老农先聊着。
老农显然有些激动,看着身后那一垄垄粮食,老脸上是满足的笑意:“托首辅您的福,今年的收成啊,能过个好年了。”
“这可不是托我的福,我哪有这个本事。这是大家伙一起努力的结果,是你们自己劳动得来的。说托我的福,我可是受之有愧哦。”张好古说着,也是看向那一垄垄麦田,大旱过去,河南这块中原腹地,终于恢复点生机了。
“可不能这么说。首辅啊,你们大同党没来之前,俺们这些泥腿子,别说安心种田,那哪天不是被那些贪官污吏和那些士绅地主欺负啊。没有自己的田,没有自己的粮食,一家人被逼着当了家奴佃户,给那些地主老爷卖死卖活一年到头也吃不饱。”老农说起来,神情满是感慨。
“唉,天启年的好日子啊,从崇祯年开始,老百姓的日子就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先是钱越来越不顶用了,最后宝钞也成了废纸;再到后面,商人们也看不见了,县城里也没什么人做生意了,家里有点东西也不知道该卖给谁了;再往后,朝廷收粮收银子,可俺们哪有粮食和银子?偏偏朝廷不管不问,只知道问俺们这些穷人要东西,那些地主老爷官老爷家里谁不是良田千万,谁不是家里堆满了粮食金银,偏偏朝廷不管他们,只知道问俺们这些一无所有的人要东西”
“家里原本的田被地主老爷要走了,粮食和金银被官府收上去了,这还不算,朝廷还问俺们要钱,俺们就差把自己再卖一遍给朝廷交税了.这天启朝的好日子才几年啊,崇祯朝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官老爷们官官相护,那些士绅地主各个和县老爷有关系.俺们这些种地耕田的,得罪了谁呢,弄得家破人亡”
听着老农的感慨,张好古也是叹了口气:“朝廷弄到如今这个样子,最受苦的还是百姓啊。很对不起你们啊,明明我们回来三年了,可到了今年才能让大家伙吃饱,我这个做首辅的,有责任啊。”
老农一听急了:“元辅,不是这样啊,您能回来继续带着大家伙过好日子,大家伙可都是高兴的啊。大家伙可都是盼着您回来呢,这天灾人祸,说到底谁又能躲得过去?崇祯朝的时候俺们也遭过灾,可朝廷不闻不问还问我们要钱要粮不顾我们死活。哪像咱大同党啊,不仅救灾,还给俺们发粮,安排活计,让俺们不至于饿死。”
“这几年大同党干的事,俺们可都看在眼里呢。上哪找这么好的官啊,亲自带着俺们干活,帮着俺们寻找出路。哪怕是前两年灾情最严重的时候,都没饿死人,还能让我们吃上一顿热乎的,这就知足了,知足了。”
“更别提今年,这灾情过去了,粮食丰收了,今年是个好年,以后一年能比一年好,俺们盼的也就是这个奔头了。有大同党带着俺们,俺们不怕苦不怕累,日子有奔头就行。”
老农的话,让张好古缓缓点头:“是啊,老百姓盼的,就是个奔头,就是未来能有好日子,这也是我们大同党所一直努力,一直在做的。老百姓相信我们,我们这些做官做干部的,就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啊。”
一旁另一个农户笑着说道:“首辅啊,你可要保重身体啊,听说你天天操劳事务,这样可不行啊。您可得长命百岁,俺们这些人,现在只相信您能带着俺们过太平日子了。”
听着这话,张好古忍不住笑道:“哈哈哈,看来我得好好注意身体了。不过啊,大家伙也不用只相信我,我们大同党的干部啊,都值得相信。我相信我们党里这些年轻的,可爱的干部们,会带着大家伙,过上好日子。”
“所谓家给人足,斯民小康,这样的好日子,不远了。”
老农却是轻叹了口气:“哎,首辅啊,有您在,俺们肯定相信您能带着俺们过上好日子,可您要是不管事了,到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真不敢想啊。”
“就拿大明朝来说,天启朝的时候,老百姓日子多好,可到了崇祯朝,立马就变了。这一朝天子一朝臣,百姓的日子啊,就跟过陡坡一样,起起伏伏,根本不知道未来啥样。”
张好古也是叹了口气:“老伯啊,我现在三十来岁,拿活到七十来算,我再工作个三十年,可我总有一天是要退下来的,这大同啊,迟早是要交到新人手上。人这一辈子啊,看着时间很多,但能干事的时间太短,人这一辈子能做的事太少了。”
“我把能做的事尽力都做了,可做不了的事,也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人了。人不就是这样么,一代传一代,一代继承一代的希望和志向,慢慢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未来。”
“老伯啊,不用担心未来是啥样子,我们这一代大同党人也许未来就不年轻了,心头的血也没现在这么滚烫了,可总有年轻的大同党人,总有一腔热血的大同党人,他们就是未来。”
说着,张好古缓缓起身:“我压着,能压多久啊,这么大的个国家,这么多的百姓,这么多的事,就算我是千手千眼,也处理不过来啊。”
“这些,还是要靠制度,靠律法,靠自省”
和老农的一番闲聊,让张好古感慨颇多。
尤其是关于日后大同党的走向和未来,张好古很清晰的意识到,哪怕是大同党内,很多人的思想意识还是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而中枢的会议精神,也有很多人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
这样是不行的,大同党想要真正的长久存在下去,想要大同党那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不变的传承下去,大同需要走的路,还有很多很多。
离开了这个农庄,张好古看向一旁的一个年轻人,笑容和蔼:“你这里做的是不错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年轻人是这个农庄的负责人,负责领导百姓们建设,同时发展农庄的经济和商业,可以说一个农庄的发展好坏,农庄的负责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整个北方,山东、山西、河南、直隶、陕西、甘肃包括东北的辽宁、吉林、黑河,以及漠南漠北这些地方都是按照大同最新的土地管理法进行管理的。
按照大同律和大同土地管理法规定,所有的土地,无论是耕地也好,还是林地、草地又或者山林河流等资源都是大同所有,也就是国有;而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将耕地、草地、林地等资源再划分到各个农庄、牧场、林场,再由农庄、牧场、林场承包到户。
最后就是每个农庄的农户都有自己的耕地,牧场的牧民有自己的草场和牛羊,一方面是激发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毕竟给自己干活和给公家干活是不一样的,同时这份承包制度也保证所有资源都是在国有体系下生产运转。
国有,是大同目前的国策。
在如今这个大环境,这个五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期,必须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来搞发展,才能保证大同一直前进,带着百姓走向未来。
不过大同还有奖励制度,包括对军功、科研等各方面人才的奖励,发放包括宝钞、房屋、耕田等资源奖励及荣誉奖励。
大同,这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中原的国家,正在向四方展示着其蓬勃的发展力。
百姓们在中枢的号召下主动的进行生产,人们踊跃工作,工人在工厂加班加点,农民照顾耕田的同时兼顾修缮道路和维修堤坝河道,科研人员在夜以继日的研究科学,而将士们更是不断训练。
三年时间,旱灾并没有给大同造成沉重的打击,更没有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萎靡不振,相反,再重压之下,大同上下愈发的团结,其凝聚力高的令人难以想象。
例如江南的明朝,他们很难想象一个王朝的二品、三品大员亲自带头下地耕种,挖掘沟渠,更难想象在遇到危险和苦难的时候不是泥腿子们冲在最前面替官老爷挡住危险,反而是官员冲在最前面。
如今大同的工业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程度,以原有的基础为主,大同在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地先后建立四个工业区,后又在陕西建立第五个工业区,并通过修复的直道和加紧修缮的驰道将各个工业区连接。
拖工业发展的福,军方也进行了一波换装,原先各镇中的长枪、刀盾被火枪所取代,各类短缺的轻重火器逐渐在补全,原先经过大规模扩军所面临的装备缺陷问题得到补全,大同军方的力量再次得到提升。
拿水师来说,原本大同军方继承了北洋、东洋、西洋三个水师的精华,在这三年期间,大同陆续修缮了部分战船,同时在大连港口趴窝的那八艘铁甲船也终于能动弹起来了。
这个好消息可是让大同军方高兴不已,这几艘铁甲船在外面游弋一圈,比什么都强。
君不见刚刚派一支由一艘铁甲船与二十五艘各式福船组成的舰队去东瀛的江户湾逛了一圈,因为大同离开三年而变得有些蠢蠢欲动的东瀛立刻就安分下来。
那些不想再受制于东瀛幕府的大名们纷纷主动派人来朝贡,表现的无比乖巧。
大同这里发展一片良好,而江南的南明朝廷,还在混乱中摸索着道路。
倒不是崇祯不想励精图治还于旧都,而是他压根无能为力。
南人和北人的矛盾太大了。
自大明开国的南北榜案以来,南人和北人就是互相不对付,更别提现在是北人跑到南人这家里来抢饭吃,这让南国的士绅勋贵情何以堪啊?
但也正是这些北人的到来,让江南涌入了大量的有钱人,这些人可是带来了大批的金银,加上朝廷南狩时带来的金银细软,汇聚了海量金银的江南也迎来了繁荣和奢靡。
放眼金陵,日夜灯火不息,秦淮河上更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整个应天都在一种轻歌曼舞,灯红酒绿的沉醉之中,似乎完全忽视了北方的大同。
自从得知大同被旱灾牵制,南明小朝廷就彻底松懈下来,也就是崇祯和北人们还抱着还于旧都的想法,一直踌躇满志的要训练军队。
崇祯先是重新组建了江北四镇,随后又在北人们的支持下重建江南京营,重建的江南大营不再以各地的卫所兵为主,而是以募兵和乡勇为主。
崇祯也是看明白了,那些卫所兵真的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他算是知道为什么朱由校要取缔卫所了,这些卫所,沿海地区的都烂了,更别提内陆的卫所了。
也就是边关卫所还好一些,西北、辽宁,这些地方的卫所才算有几分当初太祖、成祖时的卫所风范。
在内阁杨嗣昌、温体仁、施凤来的主持下,在兵部尚书刘鸿训的一手推动下,江南大营从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等地招募乡勇组建募兵,同时在江浙和广东、福建等地不断购置火枪火炮,给崇祯训练了一支十万人的募兵大军。
这支军队完全按照新军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为了这个训练方法,刘鸿训还是在兵部里翻箱倒柜才找出来被兵部那些废物压在箱子底下吃灰的新军操典来。
十万人的募兵日夜训练,看起来还是很像模像样的,起码崇祯看着感觉不差,认为有这支军队在,守住江南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江北四镇,那完全就是炮灰,本质上是以江北那些逃散的卫所兵和流民为主组建的,加起来看着有七八万人的规模,但实际上战力和江南的卫所兵没什么区别。
如今的江南、浙江等地的卫所兵可不是当初面临倭乱时经历过战火训练的卫所兵,更不是当初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这些卫所兵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不是担心解散了这些卫所兵会让他们闹事,崇祯早想把这些吃干饭的给全部解散了,好省下一笔钱来训练更多的募兵。
看上去如今的南明朝廷发展其实也不差,尤其是以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为主,福建、广东本来就和海外有通商贸易,工商业发达,也不缺资金,而浙江更是江南一带的富裕地带,加上江南,南明的精华之地也就是这四省之地了。
至于江西、云贵川还有湖广,崇祯想管也管不了了,实际上如今的南明很像是各省自治,名义上都是听他崇祯的,但一个丢了国都,丢了整个北方丢盔弃甲跑到江南来的皇帝,还有什么威望?
也就是北人需要这么一个招牌,加上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以及南国士绅勋贵的利益说到底都是崇祯给的,没了崇祯他们也就失去了法理性,更加上有北方大同这个危险的敌人,他们还不想开始内战,这才让崇祯继续坐在皇位上。
自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明王朝的朝廷威望是越来越低,在地方的统治力也若有若无,直到如今,江南、浙江、江西三省还明确在明王朝的统治下,湖广已经有独立的趋势,而云贵川三省虽然忠君想要报效朝廷的人不少,但来江南也不容易。
至于广东广西,这两个省情况非常复杂,而福建更是几乎成了郑氏的地盘。
眼下的南明就是一个个势力联合起来的小朝廷,其朝廷到底有多少的统治力谁也说不出来,不然崇祯也不会费劲巴拉的重建江南大营,他现在对外人也不怎么相信了,毕竟这几年他被人骗的实在是太惨。
应天的皇宫之中,崇祯坐在御书房里看着面前的折子深深皱起了眉,周皇后很是担忧的看着崇祯。
自从他当了皇帝,从原来那个信王朱由检到如今的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那个唯唯诺诺的朱由检就不见了,但如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依旧是那么自命清高,自认不凡。
而经历了北方的惨白,崇祯的猜忌多疑愈发的严重了,同时看起来不刚愎自用了,但周皇后很清楚,崇祯还是那个崇祯,依旧是刚愎自用,依旧是生性多疑,依旧是遇事急躁,做事容易操之过急.
也不知道,他坐上这个皇位到底是对是错。
毕竟曾经的大明是那么强盛,辉煌,在先帝手里,大明成了四夷宾服的强大国家,明文明已经广播四海,万邦礼服。
而到了崇祯手里,大明先是内部分裂,然后国策混乱,最后日益倾颓直至失去半壁江山退居南国.
自古以来,以南胜北者,有几人?
遥想当年,那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还不是依旧困守南方?
这万世乾坤,不也只有一个明太祖么?
“陛下,喝点汤吧。”幽幽的叹了口气周皇后将人参汤送到了崇祯的面前。
崇祯先是一愣,随即说道:“麻烦皇后了。”
看着一脸憔悴,明明才而立之年却如同四五十岁之人一样苍老,毫无青壮年那生气和活力的崇祯,周皇后忍不住说道:“陛下,你再这么操劳下去,身体怎么守得住啊。”
崇祯却是叹了口气:“朕再不操劳,这大明就要亡在朕手里了。”
“朕知道,朕不过中人之姿,可越是如此,朕就越是要勤奋才是。”
“大明,离不开朕啊”
“张好古那个贼子,不会给朕太多时间的”
http://www.gongzibiexiu.com/yt76928/363590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gongzibiexiu.com。公子别秀手机版阅读网址:www.gongzibiexiu.com